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深汕特别合作区今日揭牌 走进深圳 第“10+1”区

2018-12-16 18:53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干部在揭牌仪式现场拍照留念

深圳新闻网2018年12月16日讯(记者 涂胜)12月16日上午10时许,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当天上午,中国共产党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揭牌仪式在合作区管委会大楼举行。

此次揭牌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后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合作区由深圳、汕尾两市共管转为进入深圳全面主导的时代,也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正式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2011年5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区正式运作。2017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要求深圳市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全面主导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责任,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合作区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做大做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纪工委领导班子成员由深圳市委选任和管理。领导职数参照深圳经济功能区配备。

据了解,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汕尾市海丰县西部,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0.9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为7.65万人。根据规划,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建设“四区一城”,即: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

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标高质量发展,坚决摒弃低端落后产能,坚持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着力引进先进通讯设备等细分行业,推动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目前已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四大集群。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67个,其中竣工投产13个,主体施工31个,桩基建设4个。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已规划设计“六横六纵”的城市主干路网,目前规划建设道路81条(段),总长约251公里,总投资约502亿元,其中,建成通车道路27条(段),动工建设道路19条(段),开展前期工作道路35条(段)。鹅埠片区基本形成了纵横连通、相互衔接的市政路网。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努力打造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其中,“三港四站”交通枢纽配套设施体系包括深圳港小漠港区、鲘门客运港、深汕通用机场(空港),高铁站有鲘门站、深汕站、鹅埠站、深汕城际站。而“四铁五高”外联路网体系包括广汕高铁、深汕高铁、厦深高铁、深汕城际,以及沈海高速、潮莞高速、深汕第二高速、深汕第三高速、河惠汕高速。

在城市综合配套方面,规划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可提供学位5580个,其中深圳南外集团即将进驻。北京电影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意在合作区设立分校。规划7处保障房,可提供3.5万到5.5万套住宅。其中,深耕村项目本月已经奠基。规划一所三甲医院和一个门诊所,其中,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经主体完工,三甲医院拟同深圳大学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合作区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亿元。合作区从原来汕尾最为偏远、最为落后的区域之一,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初具规模、城市配套持续提升、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全新产业新城和滨海新区。

[责任编辑:郑晓鹏]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