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新建十大文化场馆升级“深圳气质”!怎么建?建在哪里?

条评论立即评论

新建十大文化场馆升级“深圳气质”!怎么建?建在哪里?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新十大文体设施怎么建?建在哪里?自20世纪80年代建设深圳大剧院、深圳图书馆等文体设施,20世纪90年代建设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书城等之后,新十大文体设施又将体现怎样的城市特质?

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

已有各类文化场地逾万个,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年来,曾经有过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代表性文化地标项目是深圳博物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体育中心、深圳科技馆、深圳新闻文化中心、深圳特区报、深圳电视台等。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深圳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先后出台《深圳市1995—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推动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书城、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深圳商报大厦、有线电视台、华夏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八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12月,广东省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深圳市于2003年1月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

2010年7月,广东省提出“文化强省”发展目标。同年,深圳市也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深圳市人大近期公布的《关于全市文体设施“家底”调查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提到,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各类文化场地数量共有10246个,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0.45平方米。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和各区反馈的数据,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38个,文化馆(站)71个,博物馆47个,公共美术馆13个。

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5月28日提供的《深圳与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文化设施数量对比表》,深圳每10万人的图书馆数量为2.03个,高于广州的0.87个、北京的1.06个和上海的1.2个。

然而,深圳在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短板。“深圳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重大文体设施,也缺乏能承办顶级赛事的体育场馆。”调研报告提到。

“深圳的地标大多是商业高楼,并非有个性的艺术建筑,因而也就缺失了唯一性。”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认为。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等人则提出,新建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主要聚集在龙华区,而宝安、龙岗、光明、大鹏等区域少有或未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品牌布局,存在设施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观点

深圳怎样打造能够代表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

应超前考虑,打造文化设施聚集区

品牌研究专家凯文·凯勒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

那么,深圳要如何打造能够代表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品牌?

在今年2月召开的深圳市文体旅游局2018年工作会议上,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表示,深圳将规划建设一批与城市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体设施,重点推进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青少年足球活动中心等建设,规划建设自然博物馆、海洋博物馆、中国设计艺术馆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深圳湾等区域文化设施带规划建设。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深圳城市品牌建构研究》提到,城市品牌可以是综合性的呈现(如伦敦、纽约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也可以是单项性的突出:独特的地标可以成就城市品牌(如悉尼歌剧院、香港西九文化区)。

“要想提升影响力,打造文化品牌,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创新。”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说。他认为,世界一流的文化城市,常常采取高端文化设施集聚、形成矩阵效应的方式。伦敦西区、巴黎左岸、纽约百老汇、新加坡滨海湾、香港西九文化区,无不如此。

李凤亮认为,像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外形采用榴莲这一新加坡特色水果作为设计形貌,内部陈设却充满欧洲剧院风味,让东西方艺术文化在此撞击出最美的火花。主设计方DP Architects的国际化超前视野,构想出了极具现代感的地标建筑,成为新加坡的艺术象征。“深圳目前正着手规划深圳湾文化设施带,这是一个着眼未来的大手笔,更应超前考虑、体现国际水准。”

发挥现有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设施聚集区,是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柳光敏等人提出的建议。比如莲花山是“深圳文化名片”,整体开发莲花山公园可以进一步打造深圳城市文化标识;基于蛇口南海意库、蛇口网谷是全市比较成熟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议将蛇口建成深圳未来的文化设施集聚区、国际文化体验消费区。

就文化设施区域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建议,出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规划,坚持区域统筹、均衡布局、创新品牌、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等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基础配套等因素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短板,针对原特区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重大民生工程推进机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郭悦

见习记者何雪峰

统筹:张东方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