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在全市新闻战线开展的演讲活动。新闻工作者们用生动的事例讲述深圳梦的故事、深圳人的故事、深圳城市的故事、深圳发展的故事,展示我市新闻工作者坚守新闻理想、履职尽责的良好形象,广泛交流增强“四力”的经验体会,在全市新闻战线营造良好的争优创先氛围。经过激烈的角逐,深圳广电集团李星毅、孙明非,深圳商报吴吉分别获得深圳新闻战线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一等奖。

李星毅

记者的使命大于一切

孙明非

我是广电追风人

吴吉

手中的笔和脚下的路

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等奖获奖者李星毅:记者的使命大于一切

70年,致敬老兵!

穿梭在老兵之间,把每一次活动当做一件荣誉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的把每一位老兵的事迹呈现在大家面前,

老一辈用鲜血与行动捍卫祖国。

年轻一辈讲接过接力棒,踏上新的征程,在新时代建立我们的功勋。

李星毅想用他的报道,

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峥嵘岁月

记住这些为了国家奉献一生的老兵。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会忘记历史,

一个年轻的城市,

也必须铭记历史。

听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李星毅

讲述在“那段峥嵘岁月,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的老兵。”


image.png

采访革命老兵(廖老)


今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70华诞。天安门广场前的大阅兵,三军列阵,礼炮齐鸣,这位坐着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老人叫廖来,是东江纵队的一名老兵。军功章,见证着他一生的传奇。

当习近平主席的检阅车经过观礼台的时候,92岁的廖老突然从沙发上站起,对着电视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用苍老的声音喊道:警卫连全体战士接受主席检阅。廖老当年是警卫连连长,全连87个战士如今只剩廖老一人在世。这个国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北京,能替全连的战士看一看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但是年龄大,腿脚又不灵便,儿女们没有同意。廖老遗憾得说,你们就是抬也应该把我抬去的。

廖老14岁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脚上的一处枪伤,腿上四处炮伤,是他最骄傲的军功章。1948年,他在深圳沙鱼涌与敌人打游击。一颗迫击炮弹落在身旁,嗡的一声,眼前一黑。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听不见了,多个弹片嵌入双腿,一片血肉模糊。之后他用当地老百姓提供的草药,硬是在战场上坚持了四天四夜。与后来支援的战友们一起,仅用一个中队顶住了对方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听着廖老的讲述,我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次采访过后,我开始对东纵老兵们的传奇故事深深着迷,几年来辗转深圳香港等地相继采访了40多位东纵老战士及后人,制作并播出了《深圳黎明》《替烈士寻亲》《追忆营救克尔》等多组报道,传承并发扬东纵战士们的精神。


image.png


东江纵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朱德总司令在《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在抗日大营救纪念馆中陈列的虾艇,长7米,宽0.8米。1941年,香港沦陷,日军大肆搜捕爱国民主人士。危及时刻,是东纵战士们划着这样的小虾艇,趁着夜色穿梭在深圳河上。成功护送转移了包括茅盾、何香凝、柳亚子、范长江在内的1000多位抗日文化名人,没有一个人被捕。这场营救后来被茅盾先生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4年2月,援助中国抗战的美军飞虎队飞行员克尔中尉,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敌人击中,跳伞得以逃生。在日军地毯式搜捕的危急关头,东纵战士带着他历经转折,最终成功将克尔送回美军基地。

今年,我采访了克尔的儿子戴维,他对我说,父亲去世前有两个遗愿,一个是让两个儿子回到中国,找到并感谢当年救过他的人。另一个是要后代们永世与中国交好。如今戴维将已经完成了父亲的第一个心愿。他将当年营救父亲的两位东纵战士的照片放进护照本中,这成了他随身携带的护身符。

这几年,戴维每年来两次中国,与东纵后代们一起做公益,致力于中美友好交流。采访结束时,他给我戴上了一枚象征中美友好的别针。他说我热爱中国,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新中国成立之后,老兵们放下了保家卫国的钢枪,扛起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深圳第一任市长贾华、大亚湾核电站的功臣连环雄等等,都是东纵老兵。而最广为人熟知的一位老兵,他叫袁庚。他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直叩人心,令人振奋,给人希望,至今依然释放着强大的感召力。

1949年到2019年,一条七十年的路,一头连着战火,一头连着繁荣。天安门前的十里长街,见证了中国的巨变和腾飞。当年阅兵时我们的飞机不够,周总理说,那就飞两遍。而今年的阅兵,海陆空三军齐齐亮相,惊艳世界。周总理,如今盛世,如你所愿。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会忘记历史,一个年轻的城市,也必须铭记历史。作为一名长期跟踪采访东纵老战士的记者,我想通过我的报道,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的故事,记住那段峥嵘岁月,记住这些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的老兵。  


image.png


每年清明节,深圳北环大道旁的革命烈士陵园,老战士们都会来到司令员曾生的墓前怀念战友。如今,他们的身影越来越稀少,但是,纪念碑前聚集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习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年蛇口的开山炮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而前不久,深圳又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老一辈的人们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他们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誓言。



image.png

 采访革命老兵(廖老)


身上的伤疤是他们最自豪的军功章

战争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

和平年代,他们也是一往无前,积极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

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等奖获奖者孙明非:我是广电追风人

我是广电追风人

超强台风“山竹”正面侵袭粤港澳大湾区

一场横跨昼夜的“攻防战”在深圳上空即将打响

为了保障交通路况,交通广播的同事们化身“追风人”与台风展开较量。

听广电追风人孙明非

讲述在“山竹”面前如何追风


大家好!我叫孙明非,今年25岁,今天是我做记者的第303天。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怀揣着主播梦想走出大学校园,幻想着自己工作时候的样子是这样的,穿着帅气的西装,头发弄得高高的,手里拿着要播报的新闻稿件。


image.png


但是实际上是这样


image.png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有点失落。直到去年9月开始,我先后参与了一系列大型直播报道,让我对“无冕之王”的头衔有了新的认识,对“城市记录者”的角色有了新的理解。这一切的感悟都开始于一场与飓风的正面对抗。

2018年,第22号超强台风“山竹”正面侵袭粤港澳大湾区。一场横跨昼夜的“攻防战”在深圳上空即将打响。为了保障交通路况,交通广播的同事们化身“追风人”与台风展开较量。

15日傍晚,为了不耽误采访,我们几个年轻记者提前住进了广电大厦。随着夜幕降临,大厦外面的风声越来越大,呼啸的狂风夹杂着小雨,声音仿佛大自然的咆哮。

16日一大早,我们驱车前往深圳湾公园报道,一路上风力不断上升,天气恶化。道路两边的倒树有的连根拔起,有的拦腰折断,横向的

强风甚至差的把我们的采访车掀翻。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人类的渺小。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中午11:00,我们穿着雨衣雨鞋戴着小蓝帽全副武装来到深圳湾公园。刚刚下车没走多远,我身边的女同事邱翔被一阵狂风吹倒在地,趴在满是积水的花坛里。见到这样的情形,我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抓着她的衣领,往采访车方向跑去,眼看着身边小树被拦腰折断,我们活像打了败仗的逃兵,仓皇而逃。

尽管形式如此严峻,我们依然能看到逆行的背影。他们是绿化工人、是交警、是民警、是医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都在台风当中,恪尽职守,不曾离去。

在台风中,我们采访到了执勤中的交警刘伟光,他是凌晨开始执勤上岗的。7个小时内他先后处理了十几台故障车辆,指引十多位司机和乘客到就近的避难场所避难。他说,在深圳,大大小小的台风经历过很多次,像这样的大风还是第一次见。他还说,一会要继续寻找被困车辆,确保不会有人滞留在室外,保障他们的安全。

就在我们采访当天,一名全身大面积烫伤的孩子急需救治,救护车在桥洞下熄火。医护人员毫不犹豫抱着孩子趟水几百米,将孩子安全送到市二医院急诊科,让孩子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9月16日17:00,“山竹”以14级强台风登陆江门。台风过境后第一天,灾后重建工作中又有一幕温暖的画面出现。市民何女士自掏腰包,给为城市日夜忙碌的人点了280份外卖。在订单备注栏上她说:“我是一位热爱深圳的市民,看到那么多人为城市辛苦忙碌,我只是做了微不足道的事,烦您把这些食品配送给周围的环卫工和警察。”

台风结束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全市被台风摧残后的模样,很难想象在如此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每一位保障人员内心是多么的坚毅和勇敢。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深圳全市没有一起亡人事故的发生。

台风的无情凸显出深圳市民的有情,台风的强大也折射出了抗灾工作的伟大。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我需要用眼睛去发现、用脑力去思考、用笔力去记录、用脚步去丈量。深圳这个城市我仅仅居住了303天,但是这次追风,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敬意。我愿意肩负责任,用笔去记录这座城市的辉煌。


image.png


台风面前占据第一线

用镜头记录当下

用脚步去丈量

用第一报道回应外界的关切


image.png


孙明非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铁肩担任道义的责任

什么是奋不顾身的逆行

什么是捍卫城市的骑士精神


台风无情,市民有情,正是有这些任何困难都位列第一线的人,打捞真相、时刻报道、坚守岗位、才有市民有安心的力量,坚守自己所相信的,报道真实感受的。

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等奖获奖者吴吉:手中的笔和脚下的路

手中的笔和脚下的路

不是所有记者

都是力挽狂澜的英雄,

在平凡的岗位上,

也可以体现对理想的坚持。

听深圳商报记者吴吉讲述“手中的笔和脚下的路”


吴记北京奥运会采访现场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学生的毕业答辩。现场,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学新闻?一位同学回答道:“记者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我觉得记者是一个很酷的职业”。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不顾家人劝说,认定要学新闻专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妈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孩子,你18岁时的选择,我怕到了38岁的时候你会后悔。”

当时,我并不理解妈妈的担忧。后来真的做了记者,才理解了妈妈的苦心。之所以坚守到今天,我想,跟我职业道路上遇到的三个人有关。

初入行,我做的是体育记者。在别人眼里,体育记者是个美差,但其实,体育记者要承受旁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我当了13年体育记者,采访过3届奥运会。每当遇到力不从心的瞬间,就会想起一个人——我的朋友吉纳罗。

吉纳罗是个意大利体育记者。大家都知道,意大利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足球,但吉纳罗偏偏对乒乓球情有独钟,甚至会自费去采访乒乓球世界大赛。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吉纳罗是体育记者们公认的“百科全书”。所有知名运动员的资料,他都是信手拈来。记者们写稿时为了省事,直接把吉纳罗当成了“搜索引擎”,我也理所当然地以为他只是记性好。直到有一次,他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复印的小册子。我打开一看,那是吉纳罗自己整理的乒乓球资料。每场世界大赛,对阵双方是谁,结果如何,选手的技术数据……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吉纳罗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虽然资讯越来越发达了,但如果你想成为某个项目的专家,必须学会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

后来,我离开熟悉的体育领域,转做教育记者。从激情澎湃的体育赛场转到严谨缜密的教育行业,我一度很不适应,也找不到工作的方向。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年多后,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探亲,我的高中班主任突然通过同学辗转联系上我,说要送我一份礼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拜访老师。老师递上了一个资料夹,我打开一看,是我对深圳高校的报道。原来,老师的孙子那一年高考,想考深圳的大学。他在网上搜索了很多资料,但各种信息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就在迷惘的时候,他发现了我写的稿子。出于对我的信任,对深圳报业集团公信力的认可,他开始锁定深圳报业集团的教育新闻,最终整理、打印了一份厚厚的资料,帮助孙子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古稀之年的班主任拉着我的手说:“吴吉,当年你要报考新闻专业,我还劝阻过你。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记者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职业。”班主任的话让我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苦苦找寻的工作的意义吗?

这个道理,我是从深职院江世宏教授身上学到的。采访江世宏教授的时候,他戴着墨镜,这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因为他患有眼疾,视力有限,甚至走夜路都有困难。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特地找人把电脑从白底黑字调成了黑底白字。或许您会问,江教授这么拼命,研究的是高大上的世界性难题吧?其实不是,江教授研究的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昆虫——叩甲,就是我们所说的“磕头虫”。江教授说,中国有1400多种叩甲,它们都是什么样?分布在哪?有什么关系?他用尽平生所学,就是要编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叩甲专著,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学术界,他不会让中国人缺席!为了一个小小的“磕头虫”耗费40年心血,您说值还是不值?

从吉纳罗身上,我学到了记者的“匠心”;从班主任的鼓励中,我体会到了记者的“本心”;而从江世宏教授身上,我真切领会了那四个字——不忘初心。到现在,我做记者已经将近20年,没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成绩,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对得起手中的笔,走好脚下每一步路,这就是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最高的敬意。

38岁那年的记者节,我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18岁的时候,妈妈预言,我对于记者这个行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到了38岁,生活会好好地教训我。

妈妈,今年我38岁,我终于有底气对您说:

我还在做记者。我从来不后悔。”


image.png

吴吉北京奥运会采访现场


08年北京奥运会,

全国瞩目,

吴吉站在现场,

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报道,

为中国第一次奥运报道,

也是为中国发声!


image.png

 吴吉伦敦奥运会采访现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当记者容易,当好记者很难。

现在都提倡“工匠精神”,

其实好记者何尝不是一个精雕细琢的手艺人?


吴吉朋友圈


18岁做选择,38岁做初心。

对得起手中的笔,

走好脚下每一步路,

这就是吴吉对记者这个职业最高的敬意。

20年后,她没有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