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社区>深圳事>

深圳市同胜学校举办家风家训公益讲座 青年文化学者讲授百年经典《治家格言》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市同胜学校举办家风家训公益讲座 青年文化学者讲授百年经典《治家格言》

分享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日,深圳市同胜学校博文厅响起了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圳市同胜学校特邀青年文化学者、深圳市全民公益阅读推广人、深圳市百姓学习之星、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学与现代教育高级指导师晋玉东老师为广大师生及家长开展“《朱子治家格言》与家风建设”周末公益讲座活动,深入浅出地解读《朱子治家格言》与现代家庭、家风、家训、家规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师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助力打造“人文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约200师生及家长参加了此次公益讲座活动。本场公益活动由深圳市新闻出版局主办、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总承办,活动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一致好评。

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活动现场,晋玉东在讲坛上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带领现场师生及家长通过讲一讲、读一读、学一学、做一做的形式,把《朱子治家格言》授入人心,使在座的师生及亲子家庭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假如不注重引导纠正,也会慢慢走偏。”晋玉东表示,一个优良家风、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开始的阶段教而育之、文而化之。那么,作为人类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在此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家庭教育事关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规等建设,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举足轻重。

“优良的家风是伦理与道德的养成,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适时的善举、是人伦教化的良好载体、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晋玉东表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入阅读学习解读《孔子家语》《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训名篇名著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忠厚人家、书香门第都是孕育优秀人才的摇篮。晋玉东认为,家风有大有小,大至国家、小至家庭,家风、国风树立不好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无论古今,所谓的父慈子孝并不是有爱无教,更多的是怀着爱去责备,强调亲子间的“法度”和“规矩”,让孩子的心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朱子治家格言》影响广泛,问世以来争相传抄,不胫而走。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治家格言》,仅520余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著名的蒙学家教经典。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晋玉东表示,《朱子治家格言》从家庭的最基础行为规范谈起,从细微之处切入,篇幅虽短,但是对卫生、节俭、饮食、读书、教育、积德、为官、交友等诸多方面均有论述,称得上是一部“治家大全”。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三百多年来深得后人喜爱和推崇,许多家庭都将它视为治家育人宝典,争相传抄,流传甚广。比如一些经典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指导意义,尤其是勤俭节约的思想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时代越往前发展越显得珍贵。

涵养“勤俭节约”风气,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力所能及小事做起。

“我宣誓,从今以后,节约粮食,每次吃饭,做到光盘……”讲座现场,晋玉东与所有师生及家长共同宣言,倡导节约资源、节约粮食。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尤其是2020年8月,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晋玉东表示,《朱子治家格言》不仅强调勤劳,而且注重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比如说传播和影响最广的家训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以骈偶的形式表达和传承,不仅语言朗朗上口,而且化繁就简让人能够轻松、形象地记住,并且让人真切感受到节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耕文明时代,社会物质财富有限,人们一方面要靠勤劳才能有更多的收成,另一方面要靠节俭减少财物的浪费,这样才有更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虽然这几乎是所有家训都强调的内容,但唯有教育家朱柏庐先生的朴实语言,读记起来显得更轻松、更生动、更易学。晋玉东认为,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富裕了,但是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忘记、不能丢,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为我们敲响了“节俭”的警钟,必须要更加注重对青少年儿童“勤俭节约”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在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等大力倡导“光盘行动”,涵养“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在诱惑、动荡面前见人格、见品德、见风骨。

“《朱子治家格言》之所以三百多年间在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外,更重要的是它集中体现了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晋玉东表示,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好的家风培育强健的人格、品德和骨气。他认为,《朱子治家格言》的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我们如果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晋玉东表示,教育家朱柏庐强调做人要坚守理想与气节,不能攀附权贵、阿谀奉承,要在诱惑、灾难、动荡面前见人格、见品德、见风骨,越是无人监管时,越要慎独慎微、严格自律,越要把自己修养成一个有风骨、有气节、有原则的人。尤其是朱柏庐家族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明末清初,国破家亡动荡之际,朱柏庐一直坚守内心的宁静,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之后不再求取功名,一心研究学问、教书育人。康熙曾多次征召,均被其拒绝,表现出一个读书人正直刚毅的气节和情操。特别是其父明末学者朱集璜,抵御清军失败后投河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之举令人动容,表现出至大至刚、至阳至壮的浩然正气,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这种精神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如何培养学生阳刚之气的话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古往今来,青少年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寄托了很多成年人的期许和想象,而“阳刚之气”是任何一个男性或女性拥有完备人格不可缺少的品质。这种“阳刚之气”不仅仅是简单的从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教师配备等方面能够培养的,更重要的塑造青少年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培养青少年的精气神,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培养刚毅、勇猛、正义、有理想、敢于担当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等优秀品格,只有内外兼修方能达到完善。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要的“风向标”。良好家风的建立,家长必须带头实践。

“一方面,好的习惯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否则后面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培养。另一方面,言教不如身教,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带好孩子,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晋玉东表示,孩子的眼睛总是纯净的,面对大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孩子的眼里是充满困惑的。他认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以身作则,将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让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正面教育前功尽弃。晋玉东表示,希望师生家长都能从经典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到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修善心、为善事、积善行、做善人,家长带头树文明家风、传优良家训、建和谐家庭,让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薪火相传、世代不息。

能够浇灌、滋润青少年儿童幼小心灵、永葆内心一汪清泉永不干涸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在这里重读国学经典,所谓者何?”活动现场,主讲嘉宾晋玉东多次以此提问现场亲子家庭。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在的真善之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如何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和延绵不息的时代叩问,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追寻一个完美的答案,然而这个答案却难以寻觅。究竟在这个大千世界,去哪里追寻这个终极答案呢?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能够浇灌、滋润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幼小心灵、永葆内心一汪清泉永不干涸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转型迅速,科技发展太快,我们这个世界是需要一点人文精神的,青年文化学者晋玉东翻来覆去、孜孜不倦讲授的就是中华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晋玉东认为,这个答案要在经典中探寻、在内心中寻觅。在读者眼中,晋玉东是一个孜孜不倦的传薪者。“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传薪”是口口相传、以音传音,更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他试图把似乎被时代抛弃的善良、仁爱、道义、恭敬、智慧、崇高、诚信、原则等人类优秀品质重新送入人心,努力在跑得太快的时代列车中找寻慢一点、再慢一点的生命节奏和人文精神。

“国无精神不立,人无精神不强。我们处于剧变、裂变的时代,有时候,一些东西还没等我们赶到现场就消失了。”晋玉东认为,心里要有文化,才能爱护文化,转型期最容易丢掉的东西就是文化,只有大家心里都充满了厚实的文化,能够感知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力量,而精神的力量应该在传统国学中探寻挖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青年文化学者晋玉东举了一个两千多年前孟子讲述的故事。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根基、有传承、有源头的文化,有活力、有动力、有张力的文化,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近很近,活在我们的心里,在日常生活中还能找到这个根基,譬如说当我们看见一个三岁小孩独自在井水边爬玩的时候、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独自过马路的时候,你有没有担心小孩子掉进井里想去抱起他、有没有担心老奶奶腿脚不便想去扶一下她,有这个担心,说明还有良知、良心、良能,没有这个担心,那跟“禽兽”没什么区别。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仁爱、良知。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晋玉东认为,有活力、有动力、有张力的文化不单单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说何种语言、穿何种衣服,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这颗心,有这颗“中国之心”就是有灵魂的文化、有根基的文化。他表示,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熙熙攘攘、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如果能够在青少年儿童心中埋下一粒善良、仁爱、道义、恭敬、智慧、诚信……的种子,意义不言而喻。(通讯员:深圳市同胜学校陈婕老师)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