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3万名建设者匠心打造“百年工程”

条评论立即评论

3万名建设者匠心打造“百年工程”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创下八项世界之最、建筑面积相当于6座“鸟巢”、单个展厅最大面积近5万平方米、建筑总用钢量相当于32座埃菲尔铁塔……

陈本东(左一)是金属屋面负责人,他的工作是要在“屋顶”上进行一场规模庞大的“拼图”。

近3年的时间,从一片滩涂到“巨龙”崛起,3万名建设者经历风吹日晒雨淋,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工程奇迹。 周红声 摄

核心提示

创下八项世界之最、建筑面积相当于6座“鸟巢”、单个展厅最大面积近5万平方米、建筑总用钢量相当于32座埃菲尔铁塔……经过近3年的努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各项建设渐入尾声。

作为全球第一个集地铁、周边市政道路及综合管廊、桥梁建设、水利工程同时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建筑工程,无论从规模体量还是功能、设计和布局来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工程都堪称世界顶尖水平的“超级工程”。

而这项“超级工程”的背后,是无数艰辛付出的建设者。近3年的时间,从一片滩涂到“巨龙”崛起,3万名建设者经历风吹日晒雨淋,秉承“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运营”的目标,用匠心和慧心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工程奇迹。

舍小家顾大家,国际会展中心建设者情洒工地

一条横穿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南登录大厅的高压电缆面临迁改,这条犹如“巨蟒”的电缆里,胳膊一样粗的10千伏电缆有28根,110千伏的电缆有12根。电缆的改迁,稍有不慎,将直接导致宝安区多个街道断电,而供电部门的要求是“不能在地下有任何的变形”。

难题摆在王志刚面前,他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工程第三工区的工区主任。

新的电缆沟需要绕会展小半圈,新线路不但长,而且需要穿过周围市政道路、地铁、河道的施工场地,牵扯到相关的施工单位有13家之多,各家单位各种“不行”的声音充斥在王志刚耳边。

这条高压电缆所在的施工区域是整个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关键线路,晚迁改一天,就影响工期一天,对工期本来就紧张的项目来说十分被动。

“围绕这条电缆的迁改,我们从上到下,与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大大小小开了有20多次优化论证会。”王志刚说。

最终确定对电缆沟采用“先隔离同时迁改”的方案,既减少了电缆沟的影响范围,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时,同步开展新迁电缆沟的建设,将原电缆沟的电缆妥善移至新沟。

最终,一座特殊的“桥”架在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东面,这是一座仅供电缆通过的电缆沟桥。

这条3.2公里长的电缆,花去了王志刚和他的同事将近一年的时间,而王志刚几乎没有松懈过一刻。“现在的方案是最合理的,也是最省钱的。”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一年里,远在南京的家王志刚仅回去过4次,“来深圳的时候,小孩都还没上学,现在都小学三年级了。”

和王志刚一样,陈本东最近一年基本没回过家,连春节都是在工地上过的,只有一次为了小孩上学的事情回去了一趟。

陈本东是整个项目的金属屋面负责人。他的工作是要在“屋顶”上进行一场规模庞大的“拼图”———面积为73.9万平方米的曲面屋顶被分割成超过30万块构件。

金属屋顶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刺眼的反光及巨大的热量,因此陈本东和同事们只能在日出时分工作,6点钟前就要到工地,连早餐都只能在工地吃,一直工作到天黑,有时还需要值班到晚上11点。

金属屋面要求非常严苛:超过30万块构件,七种颜色的装饰铝板构件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安装到位,并且不同屋顶间的铝板须横竖成线,只要有一片出了问题,整个屋面的色彩就无法协调一致。

“这样的施工要求就好像在一个篮球场上安装马赛克贴片。”陈本东说,为了确保施工质量,除了会定期组织项目同事使用无人机拍摄装饰铝板的施工进展,还会每天准点检查展厅金属屋面施工情况。

金属屋面没有电梯,每天徒手爬到标准展厅和登录大厅的屋面上是陈本东的“必修课”,一天下来,相当于每天从地面徒步到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大厦顶上。

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一份“责任田”

测量工长黄恩,是A6、A7展厅工区经理和北区测量主管。

“这里的测量有很多方面,具体来说涉及到展馆本身钢结构的测量,然后就是涉及到对接外部的测量,以及与业主、第三方的测量,涉及到土建、幕墙、装饰、园林等等。”黄恩说,以钢结构为例,误差允许基本以毫米为单位,“比如,钢梁与柱子进行连接的时候靠的是螺栓栓节,螺栓的一个螺孔也就仅1到2毫米的间隙,你必须要达到精度要求才能把螺栓穿进去,不然的话对结构有影响。”

“我们负责的测量工作看似简单,但是也需要多琢磨。”黄恩说,比如,涉及到一些特殊拼装的测量,由于客观因素较多,有时候并不完全可控。这需要在焊接之前就进行滤震纠偏,即拼装时往反方向预留一定精度的偏差。而如果在拼装的时候就达到的正确值,往往在焊接时就反而产生了误差。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繁琐的工作,需要十二分的耐心和细心。“为了确保工作的精准度,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划分责任,否则容易打乱战。”黄恩说,第一步就是划分“责任网格田”,规划好整个项目的总平图。总平图方案的制订,就犹如作战时的战术安排和粮草布局,有了计划、有了方案,才能运作生产,才能真正发起“炮火”进行总攻。

有了“责任网格田”,还需要有人“耕种”才能收获。在黄恩团队里,项目各测量小组都领一块“地”,当好承包人,将责任细化到每个人,保证各人有责、人尽其责,共同负责好项目的整块“责任网格田”。

和黄恩团队一样,在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现场,3万名建设者都在竭尽全力守好自己的“责任田”,默默耕耘自己的一份贡献。

踏着夜色,物资部物资员李奇前往工地开始一整夜的砂浆卸料工作。这样的日夜颠倒,李奇已经持续了两周,为的是不影响白天的施工进度。

特别是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地下室收尾阶段,砂浆需求量巨大,一共接近20个卸料点,各区域砂浆需求量不同,极容易因为协调不到位而导致运输混乱,延误施工时间,这就决定了这段时间需要有专人协调,保证施工生产不受影响。

每天下午4点左右,李奇和同事便要前往现场的每一个卸料点,收集第二天各区域的砂浆需求计划。走完20个卸料点,他们的衣服都要被打湿几次。回到项目部,也顾不得换衣服,就要马上计算好需求总量,做好卸料计划,再联系搅拌站,安排好发车量。

晚上9点,他们还要再次前往现场,逐一排查卸料物具、人员准备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确保各项卸料准备事项都能及时到位。李奇说:“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倘若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耽误夜晚的卸料工作。”

凌晨2点,他们第三次前往现场,逐一核对各卸料部位的砂浆到料、卸料情况,如果出现车辆未到位情况,他们还得立即与搅拌站沟通协调,确保运送过来的砂浆量满足白天的需求计划。这项工作要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8点,直到他们将最后一车砂浆安排到指定卸料点之后才能离开工地。

精益求精,用慧心勤心打造一流“百年工程”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体量大、任务紧,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刘涛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部二、四工区经理,他深知建设“百年工程”,力争“鲁班奖”并不容易。

超大超深基坑、大跨度吊装、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现场的工作一刻不停,刘涛和他的团队就一刻也不能放松,他坚持带队开展安全检查,目前已累计巡检384次。

在工程建设的617天里,刘涛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他们负责的A3样板展厅成为了会展中心16个标准展厅的标杆。

在会展中心电缆沟影响区,刘涛马不停蹄,带领着团队“5+2”、“白+黑”日夜奋战,比预期提前了30天完成A6、C6展厅所有二次结构与粗装修工程,30天完成展厅电缆沟结构及金属屋面断水,比常规展厅提前了足足两个月,仅用7天完成中廊防水回填及消防控制室。

“我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问题大多都在现场!”和刘涛一样,二项目部生产经理任建飞也将建设“百年工程”这个信念烙在了心里。

自进项目的第一天,任建飞就“钉”在了现场,一方面抓人员、设备、材料等各方面生产资源,一方面又“抠细节”,要求各管理人员“吃透”图纸,从材料生产到现场施工的全过程控制质量、安全。

在白天施工现场,一旦出现问题,任建飞都要求现场解决,坚决杜绝返工,“有什么问题,就把他们负责人拽到现场,当场解决,我解决不了会立即求助上级,问题解决了就得快速投入到生产中。”

而到了每天夜晚,任建飞与他的团队几乎每天夜里都要花费近两小时列清单、提问题,挖掘白天没有发现的问题,确定解决措施,再排出计划逐一消项。

[责任编辑:吴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