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援藏路上写忠诚 雪域边关展担当

条评论立即评论

援藏路上写忠诚 雪域边关展担当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三年来,深圳援藏工作组积极推进项目实施,足迹遍及全县“三乡三镇”。图为工作组在调研援建项目选址。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一早从林芝城区出发,途经鲁朗小镇,穿过有“冰川之乡”之称的波密县,再经昌都市然乌镇,其间翻过色季拉山、德姆拉山两个海拔近5000米的垭口,再沿察隅大峡谷蜿蜒往下,一路伴着奔腾不息的桑曲河水声,我们采访组一行在入夜后,抵达察隅县城所在地竹瓦根镇。

雪山连绵、谷深流急、道路险峻,这是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交会处高山峡谷区的西藏林芝市察隅县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外人看来近乎秘境的边境县,活跃着一群深圳人的身影。这个群体,就是我们此次蹲点采访的对象。

还得从2016年说起。根据广东省统一安排,深圳首次单一整体对口支援林芝市察隅县和察隅农场。当年7月,我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10余名干部人才,从南海之滨奔赴察隅,开展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三年来,深圳援藏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认真落实市委书记王伟中“用心用情用功抓好抓实援藏工作”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服高原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难,用脚板丈量察隅大地,用责任奉献书就情怀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深圳援藏之歌。

“广东援藏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在广东援藏工作中走在了前列。特别是深圳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充分展示了特区干部形象。”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芝市委书记马升昌如是高度评价深圳援藏人。6月中旬在察隅一周时间的蹲点采访,正值第八批援藏工作组交接前夕,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深圳三年援藏工作交出的这份亮丽答卷。

精准脱贫 攻坚有我

——最偏僻的地方、最难啃的硬骨头,都能见到深圳援藏人的身影

早上七点半,从察隅县城驱车两个多小时,翻越海拔5000米的折拉雪山,采访组走进130多公里外的古拉乡。

高山峡谷间,沿着湍急的怒江支流昂曲河畔,走过一段平整的水泥路,我们来到了日托村。“日托”,藏语是“乱石堆”的意思,反映出这里恶劣的生存条件。

爬上一段山坡,蓝天白云之下,迎面看到的却是绿树婆娑、民居簇新。79岁的桑巴老人和村民们在村里广场上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

“深圳援藏工作组为村里修好了水泥路、村公房,还把我们的牲畜棚改造一新。”桑巴激动地说,两个孙子都读大学了,日子越过越好。

“小康村建设完善了村里基础设施,更提升了当地人居环境。”林芝市气象局驻村干部、23岁的藏族姑娘阿桑告诉记者,以前日托村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地方,到处是乱石头。深圳把日托村纳入小康村建设,从石头堆里开辟了一块地方,为村民建了这个小广场。“今年村里的新年活动就是在这里进行的。”阿桑说,“全村人聚到一起,又唱歌又跳舞。”

在古拉乡政府所在地则巴村,由深圳援建的全乡第一条市政路吉古路,让这个300人的村子有了市镇的模样。

老家山西朔州的古拉乡副乡长魏建平,连连称赞小康村建设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培养了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圳援建的这些小康村,正成为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美丽新家园。”

精准脱贫,攻坚有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察隅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头等大事。

“我们始终牢记党中央要求,坚决按照粤藏两省区部署和深林两地谋划,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领导和全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把帮助受援地实现精准脱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来抓。”深圳援藏干部、林芝市副市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顾东忠告诉记者,工作组进藏之初,3个月内走遍全县6个乡镇,深入70余个村庄,在雪山沟壑间穿行8000多公里,搜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详细论证并与深圳、林芝、察隅多方沟通后,毅然决定向最偏僻、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进军,挑最硬的骨头来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一定要把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需求最迫切,工作组就去哪里,援藏项目就往哪里放。”三年来,深圳先后投入察隅县和察隅农场援藏项目建设资金总计3.55亿元,完成实施援藏项目48个,在下察隅镇共同村阿美组易地搬迁、10个小康村建设项目,以及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下足功夫,助力察隅县于2018年率先脱贫摘帽。

几乎和第八批深圳援藏工作组同时来到察隅工作的察隅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力深有感触地告诉采访组,深圳援藏工作组把80%的资金投入到最偏远、最难、最迫切的民生项目中,尽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切身问题,同时把深圳先进发展理念和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优势带到察隅,为察隅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民生为重 多补短板

——多做暖民心、聚人心之事,让老百姓自发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察隅县城,桑曲河上,色彩明艳的嘎巴二桥如一道彩虹,连接起老城与建设中的嘎巴新区。桥的东北头,电力公司职工强巴央措和同事次仁旺姆,带着孩子准备去商场。

“桥通了,河两边来往方便多了,平时还可以到桥上散步。”次仁旺姆开心地说,深圳援藏人员不仅修了这座漂亮的彩虹桥,还重建了紧挨着桥头的电力公司宿舍楼。

“以前我们一家四口住着只有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连卫生间都没有。”强巴央措接过话头,“现在住的新房子有90多平方米,有卫生间,洗澡地方也有了,方便舒服多了。”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问题的短板,就是援藏工作的着力点。

出古拉乡往东南,沿途翻越益秀拉、昌拉、雄珠拉3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采访组经历5个多小时跋涉,一路冒着高山峡谷中的滂沱大雨,于傍晚时分来到了处于怒江、伟曲河谷交汇处的察瓦龙乡。“察瓦龙”,藏语意思为“炎热的峡谷”,这里跟古拉乡一样,处在怒江干热河谷地带,炎热干燥,植被稀少。

“这里高温闷热,温度已是跟深圳差不多了。”同行的援藏干部、察隅县发改委副主任陈加顺告诉记者。他指着峡谷对岸崇山峻岭上隐约可见的羊肠小道说,从那里过去有深圳援建的康然、前中瓦两个小康村。当初建设时,工作组人员多次进出,有时甚至需要手脚并用,而建筑材料则只能靠村民肩挑或是马驮,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当一个个项目如期建成,为当地群众带去脱贫奔康的希望,深圳援藏人无不倍感欣慰,过程再苦再累再难都不要紧。三年来,深圳援藏工作把民生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补齐短板,多干老百姓得实惠的好事,多做当地党委政府需要的实事,多谋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

让援藏工作更贴民心、更有温度。在察隅县城,深圳援藏医生抢救藏民马广才家熊猫血孕妇和双胞胎婴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记者在农贸市场找到马广才时,这个开了家日用百货店的32岁男子正在照顾妻子金在乃拜和两个婴儿。两口子抱着即将满月的孪生姊妹马一萱、马一诺,一再向同行的深圳医疗专家罗晓琴,以及吴伟清等深圳援藏人员表示感谢。

“母女平安,感谢深圳援藏,感谢深圳医生。”马广才激动地说,如果妻子生产时没有深圳援藏医疗专家在场,后果不堪设想。原来,一个月前,他待产的妻子因“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熊猫血”而被诊断处于“异常危险”地步!可从察隅转院到林芝,不仅路上要花十个小时,途中还需翻越两座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垭口!

“这样的病人,若由于转院耽误在路途中,因抢救不及时而遭遇不测,将是我们的耻辱!”深圳援藏医疗专家、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甘露和连夜从波密赶回的罗晓琴等医护人员一道,做好周密安排,以精湛技术成功实施剖腹产,让金在乃拜母女三人化险为夷,一时成为察隅县医疗卫生上水平的佳话。

“以前,当地人称我们这里就是个‘转院医院’,大病看不了,中病也看不了。”察隅县副县长胡秀东告诉记者,自从深圳“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进驻后,察隅县医院形象大为改观,现在基本实现了中病不出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最根本的帮扶。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富民兴边固边,教育尤为关键,要让受援地孩子不仅有书读,更要读好书。”深圳援藏人才、察隅县教育局副局长彭锐表示,三年来他们一直致力用优秀师资、先进理念来提升当地教育质量,通过教育让察隅的孩子走出家门看世界,胸怀世界回到家乡建家园。

“这里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开学季节,老师们翻越折拉雪山到校,单程就要7个小时。”在深圳爱心企业捐资援建的华伦同心楼前,古拉乡中心小学校长胡加祥说,这座崭新的3层楼房让80多名孩子住上了安心舒适的新宿舍,不仅解决了原来两个学生睡一张床的难题,也为学校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

“组团式”医疗援藏,选派6批32名医疗人才进驻察隅,着力解决看病难;宝安区投资援建察隅县人民医院(含藏医院),帮助当地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先实施教育援藏,努力补齐教育质量短板;开展“一对一”传帮带,为当地打造了一支“能战斗、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教师队伍;援建察隅县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组织加强人员培训,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援建察隅县水厂水质提升工程,让县城7000多名群众喝上清洁饮用水……

努力做暖民心、聚人心之事。三年来,援藏工作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治藏方针,努力解决农牧民最迫切最关心最直接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让老百姓更加自发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壮大产业 授之以渔

——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聚集,确保受援地稳定增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下察隅镇,下午的阳光明晃晃的。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里,28岁的僜人美小芳和20岁的僜人小青在挂满累累果实的园子里忙碌着。美小芳和小青在基地打零工,每人每年能挣一万五六千元,还学到了技术,自家也种起了猕猴桃。

在深圳援建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带动下,上、下察隅两镇7个村已种植猕猴桃3000亩,60多户农户自种了120亩。

打造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探索“种植大户企业+基地+农户”帮扶模式,是援藏工作组变“输血”为“造血”,推动产业援藏的一个缩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深圳援藏工作组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大产业援藏力度,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切实激发农牧民积极性,增强当地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深入调研后,工作组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禀赋,把旅游业、农牧业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挖掘精品特色产业项目,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聚集,确保了稳定增收和持续发展。

“察隅农场铁皮石斛试种基地、茶叶种植基地、生猪养殖场、梅花鹿养殖基地、热带作物种植园等特色产业,在深圳援建下渐次展开。”在察隅农场,深圳援藏干部、农场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家铭告诉记者,“这里发展茶叶产业的条件很好,相信不久在深圳也能喝到察隅产的优质茶。”

桑曲河畔,整洁宽敞的察隅县汽修市场马上就要迎来首批入驻的汽修店家了。察隅地处新滇藏通道线上,自驾游客较多,更有越野一族最爱的“丙(中洛)察(瓦龙)察(隅)”线路,为察隅汽修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里共有22间店铺,上下两层,下面用来搞维修,上面住人,还有培训基地。”转业军人罗启全是汽修市场施工方项目经理,他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称赞深圳援建工作有创新、抓得准。“光明区投入1980万元援建的察隅汽修市场建成后,有效整合了原有小、散、乱的19家汽车维修店面,带动当地汽修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又腾出了县城宝贵的土地空间。”

在林芝巴宜区,旖旎的湖光山色间,南山区和华侨城投资援建的林芝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初具规模,成为318国道上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这是深圳援藏工作结合实际,创新推出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异地产业扶贫援助模式。

“扶上马送一程”,助力当地脱贫摘帽后,持续抓好产业援藏工作,可以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组大力推动消费援藏,协助察隅在深圳招商推介,实施产销精准对接,把察隅木碗、鸡爪谷等特色农牧产品带到福田农批市场展销,为深圳人的餐桌增加了“雪域江南”的味道。

转变思想观念 提升发展理念

——用特区观念理念带动藏区发展,激发当地干部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更好守护祖国边疆

群山环抱中,然布曲河奔腾向前,流向怒江。

今年51岁的来好,是位于河岸上的古拉乡则巴村村支书。见到记者时,他黝黑的脸庞露出憨厚的笑容。“现在路修好了、电通了,微信也用上了,与外地上学的孩子联系方便多了。”来好说,感谢深圳援藏,不仅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更给当地干部群众带来思想观念转变和发展理念提升。

24岁的次旦卓玛快人快语,是古拉乡“三支一扶”干部,驻乡一年多了。在这位西北民族大学毕业生看来,深圳援藏工作注重在当地农牧民观念转变、理念更新上下功夫,用实际行动落实中央有关治边稳藏、富民兴藏要求,成效显著。

“在援藏项目实施中,工作组善于运用深圳经验、引入特区先进发展理念,激发了当地群众在新时代奋勇争先、自发创造美好生活,更好守护祖国边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白玛顿珠赞同地说。

来了就是察隅人,来了代表深圳人。采访中,援藏干部人才表示,十分注重把深圳好的理念、好的做法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三年来,工作组把藏乡当故乡,让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借鉴深圳土地开发经验,将县城中心的县医院土地置换出来,择址新建,“腾笼换鸟”,助推旧医院土地开发;参考深圳医疗改革经验,协调选派深圳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医疗专家任县医院院长,率先推行医院综合改革;参照深圳医联体做法,指导推动县医院与林芝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医联体,与驻边部队医疗室双拥共建……

“正是在工作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县动物防疫工作走在了全市前面。”杨力说,深圳援藏人才、察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丙先带着农牧专技人才走访了20多个村庄,对县城周边10个养殖场进行了全面排查。随后,帮助察隅新建县兽防站检测实验室,为全县动物疾病预防及检验检疫建立了标准,为当地加强生猪养殖提供了良好条件。

“建章立制抓管理,深圳援藏工作组在抓关键、管长远上为察隅留下了制度性成果。”杨力告诉记者,以前县城里施工现场多是脚手架乱搭、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魏兴增、赖慧科等深圳援藏人才来后,推动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现代化建设工程管理制度。

思想观念活了,致富门路宽了,幸福日子甜了。援藏干部、察隅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梁中原说,工作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同步,转观念、强理念,多造血、补短板,激发起了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巩固基层 凝聚人心

——念好“促、谋、助”三字经,以深圳经验推动察隅党建创新固本强基

察瓦龙乡,怒江之畔,狭窄山地中落成的藏式特色左布村村公房分外醒目。村公房共三层,设有党员活动室、会议室,也有便民的医务室、小超市,一层还有篮球场和小广场,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聊天。

“深圳援建的村公房让我们开展党建工作、群众工作有了稳固的场所,广场为村民跳弦子舞、打篮球提供了好地方。”藏二代、驻村第一书记李高闯说,为基层党建打造坚强“堡垒”、带动村“两委”班子建设,深圳援藏工作抓住了根本。

李高闯讲了个故事:村公房现址所在地原来是村民的老宅子,为支持村公房建设,村民积极配合、拆除了老宅子。全村21户人家、24个党员,现在村党支部这个主心骨更强了,家家户户都挂起了鲜艳的国旗。

“突出党建引领,深圳援藏抓住了核心和实质。”目巴村驻村第一书记郭易霖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5月份交付使用的目巴村村公房堪称全乡最好的村公房,村民们经常过来议事谈心。

三年来,工作组从巩固基层政权出发,积极参与谋划察隅党建工作,先后投入资金4600余万元,支援建设了1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公房)。鲜红的党旗辉映着鲜艳的国旗,在雪域高原的各族村寨高高飘扬。

“助推乡村党建标准化建设工程,用援藏力量巩固基层组织政权,是深圳援藏工作的一大特色。”察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袁野告诉记者,三年来深圳每年支持100万元用于察隅当地基层党建工作,援建了古玉乡玉和村、罗马村和古拉乡沙美村等10个乡村党建标准化建设工程,修建便民服务设施,用援藏力量巩固基层组织政权。此外,还投入230万元援藏资金,帮助22个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工作条件。

“察隅农场党群服务中心是下察隅镇的第一家,镇上很多人挺羡慕的。”52岁的藏族汉子郑卫东在察隅农场生活、工作几十年,提起工作组人员赞不绝口,“农场里、菜园子、职工家中,经常看到他们与农场职工在一起的身影。”

顾东忠说,基层巩固了,才能稳边兴边富民,这是深圳推动党建援藏的出发点。“援藏工作组在党建创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为察隅带来了‘深圳经验’,注入了源头活水,融入了创新之魂,推动了察隅基层党建工作发展。”袁野认为,这充分彰显了工作组以藏为乡、以察为家、稳边兴边固边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怀。

三年来,深圳援藏工作组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深察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深圳1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察隅方面“结对子、走亲戚”。察隅方面先后选派3批24人次干部人才到深圳挂职锻炼,组织35人分批到深圳学习交流。民族团结之花在藏区与特区间绽放。

援藏路上写忠诚,雪域边关展担当。在西藏察隅的一周蹲点采访,让我们看到了深圳援藏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以及对口支援一系列指示要求,落实“两个大局”思想、实践“先富帮后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作为与担当。这是大海对高原的承诺、特区对藏区的深情。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斌 叶晓滨 肖意 吴德群



[责任编辑:吴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