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万鱼翻腾+万鸟齐飞背后 揭秘深圳治水之“智”

2018-03-27 19:19来源:南方都市报

深圳湾岸边海水清澈,各种鱼儿在这里嬉戏觅食。南都记者 胡可摄

2月26日下午,深圳湾公园迎来一大批海鸥和水鸭,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看。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根据《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规划,以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水污染问题,明确“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靓丽的城市名片”目标,五年共安排项目1181个,总投资816.5亿元,预留资金约180亿元,大力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

去年5月,深圳湾“万鱼翻腾”的奇景,刷爆了朋友圈。今年春节假期,“万鸟齐飞”的画面又引得全国啧啧称奇。这两年,深圳美景频现,不少人归功于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水提质初显成效。而深圳被选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似乎也印证着,深圳的治水工作受到了阶段性肯定。

深圳治水工作已运作多年。对于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的深圳来说,本地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给治水提质带来了天然的难点。深圳市政府在治水提质工作中花费了不少财力物力。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深圳治水多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南都记者发现,深圳治水之路任重道远。

河道治理

消除36条河流黑臭后

计划2019年底前完成133条整治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去年4月2日到任,4月22日就去调研了深圳的河流情况,查看茅洲河流域的河道治理现状。在此之前,深圳每一任市领导班子都把“消除黑臭水体”当作民生的大事要事来办。

作为曾经河流污染严重的深圳,全市绝大多数河流河道短小,缺乏动态补充水源,城市污染负荷远远超出本地水环境承载力,流域城区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水环境治理压力巨大。

从市水务局公布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表》来看,在黑臭河道治理之前,全市36条(45段)河流中不同程度的有黑臭现象。从今年一季度的报表来看,这36条(45段)河流已经基本消除了黑臭。家住茅洲河流域的邰先生说,曾经的茅洲河周边工厂偷排漏排屡禁不止、生活污水直排河内,双重污染叠加后,茅洲河腥臭刺鼻、令人窒息,夏季完全不敢开窗。整治后的茅洲河,去年终于摘掉了“臭”的帽子,也让周边居民松了一口气。

但是,并不是仅仅消除了黑臭,就是完成了河道治理,深圳众多河流缺乏补充水源的状况,也会使得河道一旦治理放松,立即回到黑臭的状态。

根据《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规划,以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水污染问题,明确“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靓丽的城市名片”目标,五年共安排项目1181个,总投资816 .5亿元,预留资金约180亿元,大力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

另外,对于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南都记者了解到,将全面推进97条非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以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133条黑臭水体整治为目标倒排工作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生活用水

今年将完成5500个小区正本清源

争取2025年实现全城用直饮水

一方面是河道治理的成效,但另一方面生活用水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作为一个人口上千万的超大型城市,深圳一直在探索生活污水往哪里排?

数据显示,深圳每天供水470万吨,产生污水420吨,其中约80%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排到哪里、怎么排成为关键。因此过去的一年,全深圳针对住宅小区、城中村、办公楼等生活污染源,以楼栋为单位扫楼摸排,连片推进正本清源改造。

日前,深圳市水务局局长王立新在媒体采访中透露,2018年是深圳治水提质大会战大建设之年,全市要新建污水管网2353公里,完成排水建筑与小区清源改造5500个以上,全面完成570 6个排水口整治;开工建设水质净化厂19座,完成新扩建5座,污水收集率提高到90 %以上。在补短板方面,要加快管网建设和正本清源,补齐全市管网缺口,原特区内全面完成小区清源改造、原特区外完成“五河五库”流域范围内小区正本清源改造以及雨污管网进村入户;推进19座水质净化厂新扩建和提标改造,出水水质标准达到地表水IV类等。

针对市民关注的优质饮用水问题。王立新说,目前,市水务局已拟定了城市供水整体解决方案,从境外引水、水厂布局、工艺提升、管网改造等方面,加快建立从原水到龙头水的全过程水质达标管理标准体系,争取2025年实现全城直饮,水质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实际上,“打开龙头就能喝”的愿景,已经在深圳部分小区实现了。截至20 17年底,深圳已经建成297个优质直饮水小区,约50万市民实现直饮。未来覆盖全市的直饮计划,让不少市民表示期待。

南都记者了解到,2018年完成“正本清源”以后,2019年将是深圳治水提质的“大完善、大提升”年,据悉,深圳将在10个区(新区)中每区选择至少一条比较成熟的示范河流,打造“一河一景”,形成深圳的“水十景”,让河道水系成为城市新的靓丽风景线、市民亲水台。

海绵城市

今年启动123项建设任务,

前海、大空港、坝光、深汕合作区都在内

随着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高密度开发带来的城市难题,海绵城市是绕不开的解决方案。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根本上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弹性”,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专家表示,深圳目前已经进入深度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发展用地少但用地需求大的矛盾下,高密度开发存量土地及城市更新成为深圳市的必然选择。

2017年,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超额完成,全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422个,新增海绵城市面积达39 .1平方公里,超出年度目标14%.

在深圳,已经涌现出腾讯新总部大楼、罗湖区百仕达小学、“岗厦1980”城中村等社会化海绵化改造示范项目。以腾讯新总部大楼为例,是依据“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空中花园和循环系统;而百仕达小学成功变身“海绵学校”,采用生态树池、透水砖等环保“海绵体”,把普通的操场变成了能吸水、蓄水的海绵操场,酷暑时节地下储存的水分还可以挥发出来,降低地表温度。

今年,还将全面启动123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5平方公里。按照202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20%以上达到海绵城市标准的目标要求,今年深圳将推进前海、大空港、坝光、深汕合作区等24个重点片区的建设任务,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5平方公里以上、完成既有设施海绵化改造305项。其中,光明新区凤凰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建设任务迎来2019年国家验收。

此外,在项目管控和管理立法方面,在保障项目各项海绵城市规划指标落地的同时,深圳将加快建立全市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尽快制定出台《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立法工作。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责任编辑:吴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