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科技>本日精选>

中山盈科轴承公司王冰用“小轴承”成就“大梦想”

中山盈科轴承公司王冰用“小轴承”成就“大梦想”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999年,轴承厂转制,王冰与丈夫参与创办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简称盈科轴承),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成为技术带头人之一。

深圳特区报2019年1月20日讯 记者严俊伟“刚从上海交流学习回来,没作什么准备,实在抱歉。”近日,在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创新车间内,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冰对记者说。王冰获过的荣誉众多: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轴承工业冷加工技术专家、中国轴承工业科技专家……不知不觉间她已经与轴承打了36年交道,而这一切来源于她小时候的梦想。

“从小就觉得工程师很酷,穿着白大褂、做科学研究,建设四个现代化。”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刚一恢复,王冰就立即报了名,“填报的所有志愿全是理工科。”最终,她顺利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就读她梦寐以求的机械工程专业。1982年毕业,王冰进入了洛阳轴承所,这是当时中国轴承行业唯一一所国家级研究所,也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

“当时没有数控设备,精巧的工件要靠人工制造。在工厂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就了解到,要做好科研,我必须先学会开动这些机器。”王冰说,一开始她“偷师学艺”,后来她缠着老师傅手把手教。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她终于可以娴熟地操作车、磨、铣、刨、钳等各种专业设备。此后,她加入了研制卫星姿态控制动量轮的课题团队,其研发的姿态控制动量轮随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升空入轨,并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顺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王冰与丈夫一同南下,双双进入中山市轴承总厂。

让她感到失落的是,自己研究的对象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以前都是跟卫星、导弹、火箭发射这些课题打交道。而中山轴承厂当时做得最多的产品却是农机配套的普通零件。”为了度过适应期,王冰选择更加刻苦学习、工作。她将科研装备工作者的严谨和经验技术带到了轴承厂,带领轴承厂走向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1999年,轴承厂转制,王冰与丈夫参与创办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简称盈科轴承),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成为技术带头人之一。

企业转制初期,为求生存、谋发展,王冰带领企业技术团队走上创新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再次把产品送上了蓝天。”王冰说,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电视塔、迪拜国际机场,都能找到盈科轴承的身影。而最让她自豪的是,在国产直升机上,盈科轴承也是必不可少的零件。

2011年,王冰领衔的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先后开展了多技术层面的技术研发,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技术成果。仅“功能化专用轴承单元组合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一个项目,就创新了轴承及其关联应用部件功能一体化组合设计方法,研制出40余种功能集合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

王冰首创性地打破了科研人员与车间员工的“身份”隔阂。改制十余年后的今天,公司员工由1000多人减为130多人,但创造的价值从2000多万激增到6000多万元,成为广东的技术明星企业。

总结30余载的职业生涯,王冰说,“人家都说干一行爱一行,我是爱一行干一行。有热情才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做。别人看轴承好像铁疙瘩,我看它就像是艺术品。”像轴承一样承托责任,旋转自己,成就梦想!王冰这样说,也一直在这样做。

[责任编辑: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