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原创新闻

华大登山队登顶珠峰,传回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和脑电数据

2024-05-21 15:03 来源: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21日讯(记者 范洋航)5月21日10时28分,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带领华大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传回了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与脑电数据。这也是70岁的汪建第二次登顶珠峰,刷新了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

本次攀登珠峰以科学探索为目的,旨在开创性产出高海拔科研数据,深入解析人体在极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生理机制,为未来的科学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启发。

高海拔“珠峰实验室”,支撑前沿科学探索

今年4月18日,华大登山队抵达日喀则珠峰大本营,正式开启本次珠峰科研计划。在高原适应性训练和攀登过程中,华大登山队员持续监测和采集了从0米到8848米不同海拔高度下核心队员的生理指标、脑认知、眼动、眼底、运动机能、心肺超声等多维表型数据,获得了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影像组及细胞组等多组学数据。

依托华大自主研发的核心工具,以及在脑科学、眼科学、高原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华大将利用本次科研计划获得的数据,来助力构建高原人体健康生命大模型。据汪建介绍:“2010年,我们基于生命中心法则,发现了高原适应性基因EPAS1;这一次,我们转向了时空法则,希望能从时间与空间维度,进一步深化对遗传与环境协同作用的理解。”

为更好地完成本次珠峰科研计划,华大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实验室”部署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黑科技”,及时响应检测需求与科研任务。

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DNBSEQ-G99、DNBSEQ-E25以及无线掌上超声等多款“硬核”设备均在“珠峰实验室”完成了高海拔性能验证,各项数据指标表现良好,刷新了最高海拔运行纪录。这也表明,这些设备未来可为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的多组学研究提供有力工具支撑,助力高原环境监测和高原医学发展。

其中,华大智造无线掌上超声自带远程会诊功能。在海拔8300米的营地,华大登山队员使用该设备完成了与远在4000公里外的北京医院超声科主任、2500公里外的四川阿坝临床医生以及4000公里外的深圳团队的连线,成功实现会诊,并对登山队员进行了颈动脉实时超声扫查,以探索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在极端高海拔地区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华大智造无线掌上超声还随队登顶珠峰,在峰顶实时获取了登顶队员的颈动脉超声扫查图像,这也是全球首张诞生于世界之巅的超声图。同样令人振奋的是,本次在世界之巅首次被记录下来的,还有登山队员的静息态脑电数据。

1975年5月,全球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登山家潘多,从峰顶传回世界上第一份心电遥测图。近50年后的今天,华大登山队从峰顶传回了第一份超声图和脑电数据,希望以更多维度的数据,探究人在高原适应过程和极限攀登前后的生理状态变化。

三四极贯穿,解答生命终极问题

在南极、北极之外,青藏高原与马里亚纳海沟分别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和“第四极”。贯穿地球三四极的科学探索,将有助于回答有关生命起源和极端环境适应的科学问题。

早在2010年5月,汪建等从南坡登顶珠峰。那一年,华大科研团队揭示了人类适应高原环境的秘密——EPAS1基因突变。这项研究阐明了人类基因组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选择,为高原缺氧性疾病的预测、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1年,汪建等随“奋斗者”号深潜器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科考,以基因科技为海洋科学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加速了探寻生命起源、解开生命之谜的进程。

而在最近这一年间,华大登山队又先后完成了五座不同海拔雪山的攀登,成功收集了海拔5025米的四姑娘山、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及本次海拔8848米的珠峰的相关科研数据,并从登山运动免疫反应、代谢与能量变化、血液多组学变化、皮肤微生物变化、菌群适应性及高原病等多方面开展系列研究。

对于本次华大珠峰科研计划的目标,汪建表示:“我们组织了一个跨学科的队伍,把更多的仪器设备搬到更高的海拔上来,探讨人类在极限条件下的生理机制等科学问题,希望能够对生命起源、物种演化、气候变化、地外生命等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未来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珠穆朗玛峰从古海洋变成世界最高峰,其独特的地质、生态,以及在生命起源、人类适应等方面相关的科学问题仍亟待探索。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在汪建的带领下,一群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的青年人,组成了本次珠峰科研计划的核心团队。在攀登珠峰的背后,是华大和华大人在科研和技术上不畏挑战、开拓创新的精神体现;而在科学高峰面前,华大也将持续发挥自身力量,以永不止步的探索,揭开生命科学的精彩奥秘。

[编辑:胡津玮 牛祉策] [责任编辑: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