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馆今日推出三场展览 有雨的周末逛“博”更惬意

2024-05-18 10:35 来源:深圳晚报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1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5月18日,全球将共同庆祝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将2024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今天,深圳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举行。与此同时,深圳博物馆推出三场大展,覆盖自然、文化和生物等主题,多元丰富。深圳晚报邀请三场展览的策展人为观众进行导览。

大熊猫(标本)。(本文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余海洪 摄)

古典石刻中寻找草木自然

一走进深博古代艺术馆5号厅,就能感受到“草木语——中古画像中的植物世界”展的绿意。策展人李笋带着大家在展厅漫步:“展示的动线遵循着自然界的植物——文物中的植物——对植物的认识与利用——魏晋士人诗词中的植物为脉络,既有对植物自然属性的解读,也有对其种植历史和人文内涵的解读。”

本次展览内容主要是依托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北朝石刻文物图像及相关研究成果。李笋提醒观众,在辨识与研究植物图像过程中,可以特别留意在《北朝胡人牵马出行图石围屏》中的兰花的图像,从形态推断这应该是为兜兰,而兜兰属植物如今已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展览重点选择了柳、竹、兰、蒲葵、芭蕉这五种植物作为展示对象。因为这五种植物在金石博物馆馆藏魏晋南北朝石围屏及敦煌、麦积山石窟壁画图像中出现较多,史料丰富。其次也因为典型的南方植物蒲葵、芭蕉出现在北方墓葬石刻图像中,正好印证了魏晋南北朝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尚与追求。

小熊猫(标本)。

方寸之间感受篆刻魅力

这个5·18国际博物馆日,观众可以到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9号厅观赏一场精彩纷呈的“契斋藏印——深圳博物馆藏商承祚捐赠印章展”。

策展人陈坤带领大家边走边看,展厅有岭南园林的清幽雅致,也有文人书房的墨香雅逸,观众一进入即有神气安宁之感。陈坤介绍,本次展览的叙事以篆刻的历史与艺术为主线,展品包括诸多艺坛大师、学界先贤等大家作品或用印,呈现明清以来篆刻艺术发展的斑斓画面,方寸之间尽显传统文人情怀和艺术魅力。

这批美轮美奂的印章皆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藏家商承祚先生的捐赠品。商先生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先后将珍藏的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从1992年开始,商氏后人五次将家藏的530余件(组)文物珍品捐赠给深圳博物馆,印章是这批捐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的展陈设计十分细致贴心,采用镜面反射、图片文字说明、书房场景等多种形式,将一枚印章的多面图像清晰展现出来,细节尽现,观众看得十分过瘾。

策展人表示,举办此展是为致敬商承祚先生,该展览将作为深圳博物馆的重要常设展,长期对大众开放。

野生动物(标本)。

探究大熊猫前世今生

这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深圳博物馆携手重庆自然博物馆,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第一专题展厅举办“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带大家去了解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大熊猫800万年跌宕起伏的演化历程和其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性是关注、保护它们的重要原因。”展览策展人张媛媛博士为大熊猫粉丝介绍道:“展览集合不同演化阶段的熊猫化石、现生大熊猫标本和古人类化石模型展品170余件套、200余件,展示大熊猫的‘过去’——演化历史;‘现在’——大熊猫生理、生态上的独特适应性;以及‘未来’——即大熊猫的命运以及人类如何守护自己的家园和未来。”

展品除了包括大量大熊猫化石、整体及局部解剖标本,震撼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模型外,还用大量珍稀动物标本来说明大熊猫的分类地位,以及大熊猫作为“伞护物种”还为哪些生物带来了庇护。

为营造更加立体的观展体验,展览形式结合仿真生境复原场景、多媒体三维影像、装置艺术等营造科学兼具艺术的氛围,有效输出生动易懂的生物知识。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