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原创新闻

深圳企业助力乡村振兴|非遗特色产业实现乡村“突围”

2024-04-16 10:38 来源: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4月16日讯(记者 姚嘉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底,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经济面貌焕然一新。而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非遗工坊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模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理念,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新引擎。

近日,由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牵头组织的“深圳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宣传系列活动,走进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非遗生活馆(以下简称“非遗生活”)。

在非遗生活锦绣中华非遗馆,“非遗生活”公司董事长、非遗生活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魏素莹讲述了她创立“非遗生活”公司的初心以及“非遗生活”公司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非遗生活采用了“以产代训”的模式,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生产紧密结合,在非遗技艺发源地开展生产。魏素莹介绍道:“这种‘产训结合’”的模式,不仅传承了诸如苗绣、水族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为云贵川晋等省市的数千名贫困人口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通过‘内蒙古王府刺绣’项目的实施,成功地带动了28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她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市场化、产业化手段,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产品,让更多的非遗文化走出大山深处,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未来,希望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继续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

据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为非遗工坊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紧随其后,深圳市积极响应号召,迅速展开非遗工坊的建设工作。

2024年1月1日,由深圳援建的“寻乌调查·1930”红色文旅街区正式开街,“深寻文化惠民周”精彩上演。街区内张灯结彩、人潮涌动,洋溢着浓厚的新年氛围,街区全方位展示寻乌红色文化新风貌,多方面呈现深寻文化合作新成果,为广大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红色文旅体验”。

作为深圳援建的项目,“寻乌调查·1930”红色文旅街区有不少深圳元素。街区入口旁的第一个游览点便是“深寻非遗展示中心”。通过建设“深寻非遗展示中心”,非遗生活公司凭借多年的非遗传承保护经验,实现当地优秀非遗项目产业化、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结合深圳特色为寻乌打造了一批非遗新产品,让非遗“老手艺”变成当地致富的“新产业”。

据了解,非遗生活在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打造的非遗工坊,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和推动非遗工坊建设,目前已培育了酿酒、油茶制作、菜籽油制作、茶叶、木雕、皮雕等非遗项目,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非遗生活文化产业研究院高级顾问张春田博士表示:“寻乌县的非遗工坊正踏上一条品牌化、产业化的新征程。”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何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发展道路,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借由特色产业实现乡村“突围”的题中应有之义。

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东西部协作处副处长李雄姿表示,“非遗生活”公司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企业,独辟蹊径又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走出了一条乡村文化振兴的“腾飞之路”。未来,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将加强宣传推介,挖掘“非遗生活”公司等深圳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并立足职责职能,推动非遗工坊项目在对口地区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编辑:田晨夕 马丹] [责任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