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桂味”挂满枝头。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6月23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高向荣)南山荔枝以晶莹剔透的果肉和清甜多汁的口感为市民所喜爱,在这美味的背后,有一群如同候鸟般迁徙的采摘工人,用汗水和辛劳完成着从枝头到舌尖的传递。
每年六月,来自广西的阿芬(化名)都会带着她的“荔枝采摘姐妹团”出现在南山的荔枝果园里,如同规律迁徙的候鸟,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流动工人的生活篇章。
年度迁徙路线上深圳是其中一站
“我们是6月10日来这边摘荔枝的,每年荔枝成熟的时候都会过来。”近日,在南山区西丽紫金农场生态农业实验基地,记者遇到了荔枝采摘工人阿芬,从她口中得知,她早已习惯了这种迁徙状态。
每年六月中旬,这支由亲友组成的女子采摘团队从广西百色出发来到深圳南山的荔枝果园。到七月中旬荔枝采摘完毕,她们又匆匆赶回老家,投入到脐橙和沙糖桔的采摘工作中。
“我们是流动的工人,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不过主要以广东和广西为主。”阿芬介绍,“姐妹团”共有二三十人,可以根据果园需求随时调整人数。这次在南山西丽紫金农场生态农业实验基地,她们先来了11个人,后续可能还会增加。
这种流动性贯穿了她们的职业生涯——摘完荔枝回去摘沙糖桔,农闲时便在附近电子厂打零工。“1、2月在家种花生玉米,3、4月耕田种地,4、5月给果树打药除虫,6、7月来深圳摘荔枝,9、10月摘橙桔至年底,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活干,年年周而复始。”阿芬表示,对她们而言,深圳只是年度迁徙路线上的一个站点,如同候鸟对栖息地的本能选择,哪里有成熟的果实,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
对这支年龄在30~45岁的“荔枝采摘姐妹团”来说,迁徙式的劳作模式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
“我干了差不多20年。”阿芬介绍,不少人从年轻时就开始了这样的生活。阿芬坦言:“我们的老家在广西,小孩一天打几次视频电话,在外工作还是挺想念广西的”。这种在城市与乡村间的往复迁徙,构成了她们独特的生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