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新园村:盐碱地上“长”出粮仓
2024-09-06 17:0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新园村:盐碱地上“长”出粮仓

深圳新闻网2024年9月6日讯(记者 罗瑜)说起盐碱地,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如今,这样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专家团队通过改良盐碱地、选育耐盐碱水稻品种、推广机械化生产等方式,让盐碱地“变废为宝”“长”出粮仓。

眼下正值晚稻插秧时节,在鹅埠镇新园村,数辆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作业,原本光秃秃的水田披上一层淡淡的“新绿”,而在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插秧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作业

新园村靠近赤石河入海口,由于海水倒灌、潮汐侵蚀,村里约200亩耕地在冲潮时成了盐碱地。“村民在盐碱地上种粮都是‘靠天吃饭’,产量少且极不稳定。亩产大多只有200多公斤,不少土地因此撂荒。”林周强是新园村党支部书记,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

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增效、扩容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3年2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下称“广东分中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深汕开展耐盐碱水稻研究和示范。通过一年多的种植实践,广东分中心在新园村的100亩盐碱地试验田,去年晚稻和今年早稻的双季亩产均突破了500公斤,创下新园村历史最高纪录。

农户在育秧田里查看秧苗长势

“一个是土壤改良利用,另一个是选用耐盐碱水稻品种”,广东分中心研究员刘茂秋表示,新园村多数地块土壤盐碱度在1-3‰左右,常规水稻难以生长。他对记者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团队通过采取水肥盐调控、施用盐地改良剂等技术手段,逐渐降低土壤盐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盐碱地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同时,在新园村开展了耐盐碱水稻的品种选育与示范,筛选出适宜合作区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广东分中心专家团队先后在新园村试种了10余个耐盐碱水稻品种,经过严格的测产、检验和比对,最终筛选了“卓两优1126”“爽两优138”“箐两优3261”等品种在当地大面积种植。“通常需要一两年试种,才能摸索出一个品种是否适应本地生长,再决定是否大面积推广。”刘茂秋介绍说。

嫩绿的秧苗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探索与实践,使曾经荒芜的土地逐渐变成希望的田野。广东分中心负责人聂凌利博士介绍,今年广东分中心还将在深汕鲘门镇百安村新建一个耐盐碱试验基地,占地面积约50亩,主要用于开展耐盐碱水稻育种和示范种植,8月下旬正式开展试验。

[编辑:农琪珍 王容] [责任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