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30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通讯员 毕楚楠 黄芳) 今年7月3日,在南山区南头街道某商场内的餐馆门口,有两名小学生嬉戏追逐,不小心推动楼下超市购物车,导致餐馆门口的液晶电视机摔坏。餐馆当场报警,但因没有厘清责任,纠纷未有结果。第二天,民警将各方当事人带到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经过民警、调解员的普法与耐心劝导,孩子家长、超市方、物业方和餐馆本身都同意承担不同比例的赔偿责任,一场纠纷就此化解。这是南头街道非警务警情联调机制创新实践的一个小花絮。
据了解,为更好地回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南头街道会同南山公安分局南头派出所积极探索非警务警情联调机制创新,在组织机构重塑、业务流程融合以及跨多部门、跨多层级、跨多场景的联动协同下,取得了非警务警情科学分流、执法效率显著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日益提升、治安形势大幅好转的良好成效。
中心“汇治理” 化解矛盾纠纷
“非警务警情协同处置一直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反复出现和循环报警但难以靠单一部门化解的纠纷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并影响基层治理稳定性,让非警务警情处置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现跨部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创新是目前基层治理改革的新趋势。”南头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联合南山公安分局南头派出所打造的非警务警情联调机制,聚焦“谁来统、怎么分、哪里转、如何接、何以好”五个核心问题,建立了“矩阵式统筹领导机制”“多重系统融通机制”“流程无缝衔接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多元赋能机制”五大机制,确保非警务警情调处“统得起”“分得出”“转得顺”“接得住”“办得好”。
“将矛盾纠纷进行溯源治理,集中化解到同一个地方,这是南头街道非警务警情联调新模式的特点。”记者走进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有负责人介绍,110警情系统与民意速办系统高效对接,“汇流”到中心,这里创新的“软件”和“硬件”负责将民间纠纷和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
创新机制抵进矛盾纠纷源头
在“软件”方面,除建立机制外,南头街道在中心打造了和派出所同样配置的非警务警情联调指挥中心,能融通各关键环节,实现案件快速分拨、跨部门联动处置、线下形成调解闭环管理等功能。
这里每天有派驻民警值守一同工作,也能即时为来访居民提供服务。如有巡逻民警移交的非警务警情纠纷,就由派驻民警和调解员共同调解。
同时,南头街道探索建立了纠纷化解“典型场景案例库”,分类总结纠纷化解策略,形成“情感治理类”“领导包案类”“部门联动类”等“判例式”参考案例,方便调解员快速应用方法,以“现场调、巡区调、所内办、延伸调”的思路,力争30分钟内解决纠纷。
南头街道也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网格员、巡防员、楼栋长、平安志愿者队伍等群防群治队伍的“神经末梢”作用,让楼栋长和网格员成为发现群众诉求服务线索的“生力军”;并且引入公检法司、职能部门及公益组织等专业力量,邀请法官、律师、仲裁员、调解员等派驻参加调解。
强化矛盾疏导 提升化解效能
在“硬件”方面,2600平方米的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就是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这里设置有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监控研判室、群众接待厅、非警情部门联调室和南头街道微法庭,在调解工作、法制宣传和心理调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尤其是街道联合南山区人民法院打造的微法庭,形成了“法院指导街道与社区——调解员调解——调解成功法院及时司法确认——调解不成法院就地裁判”的联合调解新模式。“涉及群体案件或者劳资纠纷,很多人认为走法律途径时间太长,成本太高,我们就把法庭搬到街道,随时能与法院联动进行司法确认,也方便诉前调解,同时法院能为调解协议的效力保驾护航,调处效率大大提升。”
据悉,南头街道探索非警务警情联调机制以来,案件处置效率与满意度获双提高:今年以来,街道平安建设中心与南头派出所共同处置非警务警情725宗,现场调解478宗,处置率和好评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