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22日讯(记者 梁盈豪 通讯员 周德萌 蔡维泽 陈建华)为推动城中村品质提升,助力城区高质量均衡发展,日前,龙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全面摸清城中村现状问题,提出“3+5+N”城中村品质提升总体思路,并制定行动计划推动落地,助力“百千万工程”。
形成城中村“十大问题”清单
城中村,被视作“城市里的村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城中村改造是深圳市“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城中村品质提升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破解高密度城区治理难题、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深圳市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龙华区毗邻“六区一市”,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300万,城中村达370多个,占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近年来,龙华区不断创新城中村品质提升路径,积极探索高密度大城市治理新模式,且成效显著。例如,大浪街道水围新村统筹社区资源,改造城中村边角空间,建设成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中村;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区聚焦新业态人群集聚特征,打造华南首个骑手友好城中村;观湖街道大和村引入社工群体专业力量,参与共治,打造全省首个社工村;观湖街道上围艺术村、观澜街道鳌湖艺术村发挥历史艺术资源优势,用艺术活化古村,实现文化振兴乡村……
然而,龙华区的城区品质尤其是城中村品质还有着较大上升空间,这与“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的战略目标不符。鉴于此,城中村的品质提升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为了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如何“谋”?龙华区委区政府高站位统筹布局,着眼“百千万工程”要求,坚持把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作为创新发展之要,提出要在奋力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以更好的公共服务、更舒适的城市环境、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打造近悦远来的幸福家园。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龙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日前针对城中村品质提升工作,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全区城中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并从空间利用、秩序管理、风貌与文化、治理等四大方面,梳理出城中村“十大问题”清单:住房产品供需不匹配、公共空间紧缺、空间资源有待进一步盘活、电动车停车及充电秩序混乱、摆摊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整体风貌杂乱沉闷、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有待完善、住房改造引发相关问题需重视、安全底线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明确不同城中村品质提升主导方向
针对城中村“十大问题”清单,龙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围绕居住功能、文化承载属性功能及治理需求三个方面,提出“建设多样稳定的居住场所、打造多彩活力的交往休憩空间、营造多元融合的善治家园”三大目标,明确不同城中村品质提升主导方向。
结合城中村现状资源禀赋,分类施策,龙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品质住区型、产业保障型、特色文旅型、烟火文化型、治理创新型”五类提升导向。其中,品质住区型主要在轨道交通便利、周边公共配套较好的城中村,以服务青年白领为主,打造多样品质化生活空间;产业保障型主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周边片区、大型产业园区、大型商业集聚区,以服务高新技术人才、一线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人员为主,提供人才公寓以及稳定、低成本的居住空间;特色文旅型主要在文化、历史、生态资源丰富及环境较好的城中村,以加强运营、盘活文化为主,打造都市微旅游休憩地;烟火文化型主要在周边商住小区多、人流量大、内部街道宽敞且商业氛围较好的城中村,以活力提升为主,打造烟火商业集市;治理创新型主要在治理基础较好、资源丰富、人群集聚特征突出的城中村,以促进社区融合为主,打造城中村治理创新样板。
按照五类提升导向,制定龙华区城中村品质提升计划,明确城中村品质提升内容、责任分工、时间要求,推动工作落地。
推动一批品质提升样板试点落地
城中村品质提升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为此,龙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决定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作为试点项目,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改造措施,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目前,龙华区已经初步选取南源—东泉新村、民乐新村、大和村等首批城中村品质提升试点,按照“一村一策”准备分批推进,实施“提升住房品质、优化公共配套、强化特色服务、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激发人文活力、营造融合社区”等计划。这些试点项目将在空间利用、秩序管理、风貌与文化、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提升,旨在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推广到全区其他城中村,确保城中村品质提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行动计划,龙华区力争到2026年底,推动一批城中村品质提升样板试点落地,助力城区实现高质量均衡发展。
展望未来,龙华区将继续深化这些项目的实践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实施方案。随着更多城中村品质提升项目的启动和完成,龙华区将逐步构建起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社区环境,在显著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城区的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