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13日讯(记者 吴霞丹 通讯员 林敏)陈昌云,1959年1月出生,群众,1978年至1981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9370部队。退役后他扎根光明,以满腔热忱推动了光明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群众文化论文评选等级奖,并成功申报了5个区、市级非遗名录,有效保护了光明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先后被评为“百村书库建设”先进个人、先进文化工作者、2012年至2014年度劳动模范个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先进个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在2023年被评为“光明区最美退役军人”。
梦想之旅,起于光明
20世纪90年代初,陈昌云辞掉了广西北海的教师工作,而立之年的他怀揣着一颗文学梦踏上了深圳这块热土。没想到在光明一落脚就是30年。90年代是深圳特区文化发展的起始阶段,原公明镇文化站(现公明街道文化体育中心)办公场地较为简陋,工作内容也很少,出版公明文化长廊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一个月出一次的长廊报由我包办,从组稿、排版到抄写、设计,全部手写、手画,工作起来,有种废寝忘食的状态。”陈昌云笑着说,“在基层从事文化工作虽普通但光荣,只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持之以恒,总会出成果的。”他像呵护“儿子”一样精心照料着整个文化长廊,文化长廊逐渐成为公明的一张文化名片。
人必有痴,而后有成。渐渐熟悉当地人文的陈昌云重拾在部队练就的基本功——新闻稿件的采访与写作。作为当时宝安广播电台、《宝安日报》的特约通讯员,为了报送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他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入一线采访,白天忙着办公室的事情,晚上赶写新闻稿。
2002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公明文化》杂志并任主编。陈昌云和同事们深入挖掘公明辖区的学校、企业文学素材,不断加深与作者的联系,为《公明文化》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从创刊到2015年,共出版了60多期,成为公明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直以来,敬畏文化是陈昌云内心深处的意识,选择文化是他的人生追求与目标。
坚守文化阵地,踏寻非遗足迹
在公明,有关陈仙姑救苦扶贫、挽救生灵的感人故事,流传了百余年。对陈昌云来说,这些文化历史弥足珍贵,在知道陈仙姑故事后,他带领着普查员走村串巷,采访本土村贤,广泛听取村民建议去了解更多的非遗线索,2007年成功申报《陈仙姑的故事》为深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9年的时候把《陈仙姑的故事》编成了粤剧搬上了舞台,让更多人近距离欣赏到了传统文化表演。
自此之后,他一直奋斗在历史文化这条战线上。2007年以来,在他的组织主持下,先后成功申报了5个区、市级非遗名录,有效保护了光明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义写春联活动在光明已有很长的时间了,从2004年开始至今,他带领书法家们先后开展了新春义写春联活动近100场次,更多地满足市民群众和来深建设者的传统文化需求,营造了街区节日文化氛围。作为光明区书法家协会筹备组主要成员,陈昌云先后组织、策划光明区书法展5场次,为光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三十年来,他先后撰写专业论文20余篇,《探索村落历史人文的保护和利用》等7篇发表在《神秘民俗》《广东社会文化》《文化天地》上;文学作品《麻石巷在风中哭泣》等发表在《参花》《柳风》等刊物上;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群众文化论文评选等级奖。
2016年8月,陈昌云来到玉塘街道,以一名退役军人的姿态投入玉塘文化建设上,创办《玉塘》杂志并担任该杂志主编辑,至今已编印29期。后面他任职玉塘文艺协会会长,培育玉塘本土文学作者30多人,举办各类主题征文活动,为玉塘文化发展,展现玉塘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春天陈昌云退休了,但他仍然坚守在玉塘的文化阵地上,一并担任玉塘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老班长”工作室主持人。他热心做好“传帮带”,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