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价值,长江网推出新闻访谈栏目《行走的青春》
2024-05-22 09:21
来源: 长江网
人工智能朗读:

传递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价值,长江网推出新闻访谈栏目《行走的青春》

“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为广大青年奋进新征程指明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纷纷走进乡村、社区、园区和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他们自发通过长江网“长江头条”平台记录和分享社会实践的经历。在此基础上,长江网推出《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张裕恩走进长江网《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

“实践队一行18人没有宿舍,我们只能在办公室打地铺,把书包当枕头”“这个小小的便民服务室是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2024年3月以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做客《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分享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感悟。

“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乡村支教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引导孩子们走向光明的成长之路”

重庆潼南、四川阿坝、云南盈江、海南琼海……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2022级本科生刘昊萱入校以来参与了八次社会实践,其中有四次都和支教相关。“教育并不只是成绩的分数而已,更应该包含着孩子们的视野和他们的能力。”秉持着这样的观念,他每到一处都尽他所能与当地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今年寒假期间,他更是主动请缨,先后担任“滇羽奇缘”赴云南盈江调研支队队长、书脊计划“踏浪潮声,翠岛之音”赴琼海支教支队队长。

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学生书脊支教团自2007年创立至今,始终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书’象征着人文关怀,‘脊’象征着社会担当。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乡村支教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引导孩子们走向光明的成长之路。”刘昊萱说。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王凯伦走进长江网《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

“在恩施山区调研和支教的时候,实践队一行18人没有宿舍,我们只能在办公室打地铺,把书包当枕头,而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求学之路只会更加艰难。”2022年暑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王凯伦和同学们跨越500多公里,辗转15个小时,前往恩施州来凤县旧司镇民族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经过前期调研,他们了解到旧司镇民族小学有1200余名留守儿童,超过了该校总人数的一半,并且存在教学环境破旧、基础设施老化、教学课程单一、素质教育滞后等情况。因此实践队的队员们不仅帮助他们夯实“基本功”,还非常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他们结合当地特色,开设了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等特色课程。王凯伦说:“深入乡村开展教育帮扶,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乡村发展现状。暑期实践结束后,我们还会定期进行线上辅导、书信答疑解惑,将这美好的相遇一直延续下去。”

“只有真正走进乡村,才能发现这里远比我们在象牙塔里的狭隘想象更加饱满,也更加充满意义”

2023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说:“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贫困、落后、偏僻、教育资源的匮乏,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支教期间,刘昊萱在与乡村干部们的一次次坦诚沟通中,听到了很多真实的乡村故事。他不禁问自己:“我到底能为这些地区做些什么?如何才能确保实践不仅仅提供一时的帮助,也能够带来长远的影响?”于是,在今年的寒假期间,他申请加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辽宁鞍山支队。

“只有真正走进乡村,才能发现这里远比我们在象牙塔里的狭隘想象更加饱满,也更加充满意义。”在辽宁鞍山,刘昊萱与一位村干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那是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我们坐在村委会的小院里,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作为一位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村干部,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些年她在基层岗位上的经历,财政资金的有限性、教育资源的不足、传统观念的束缚……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难题。”连日来的所见所感在这番谈话中得以具象化,更让刘昊萱从中窥见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及基层干部的深刻智慧和不懈努力。

2022年初,在湖南安化的沙田溪村一间狭窄的便民服务室中,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本科生张蕴之和村民们围坐在炭火盆边,房间里充斥着烟火味,她努力分辨着方言中的个别字句。回忆起这一刻,她笑着说:“炭火盆边就像是乡村社会一个小小的缩影,形形色色的人都来这里,或是来办事,或仅仅是来打发时间。当时我基本每天都在炭火盆边坐着和过来的人聊天,在这里可以问到你想知道的任何东西,远比拿着笔和纸去专门访谈的效果好得多。”


武汉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杨心怡走进长江网《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

“我们力求在更为真实的法律情境中普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武汉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杨心怡介绍,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法援一直秉持法律援助的初心,在2014年就形成了“珞珈-乡村法律援助模式”。一直以来,他们都致力于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法条转化为乡亲们都明白的一句话,把案例解说成老百姓都理解的故事。在今年寒假的集体实践中,红安分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普法情景剧,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村民们普及“反诈骗”知识和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十堰分队借助模拟法庭的形式生动演绎法律案例,以小学五年级的小张为切入点,通过从小张被骗到家长起诉再到最后胜诉整个过程的演绎,向小朋友们讲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让村民们切身体会了司法审判的前中后整个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文绝不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天书,更应是改变乡村困境的破窗锤”

“社会实践是从象牙塔到土地上的一座桥梁,要时刻谨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文绝不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天书,更应是改变乡村困境的破窗锤。用好知识的武器,以扎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笃行不怠的坚定意志,讲好实践故事,真正做实事,真正做服务。”刘昊萱在加入社会实践团队前,学长的这番话让他印象深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昊萱走进长江网《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秉承科学精神,服务乡村建设,以新时代的方式和知识服务于广大的基层建设中。张蕴之在实践过程中,就对基层治理相关问题产生了兴趣。“一些富裕的村子通过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对村内老人的健康状况、稻田水文情况的监测,这为基层治理带来很多便利。”在她看来,虽然不能简单地将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等同于正规化,但是以制度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为特征的正规化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张裕恩所在的“治国理政”团队则是有计划地走访山西省阳泉市的大街小巷,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能源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难点和痛点,了解人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需求和期待。

“在这种工作方式下,捕捉的问题是真实的,积累的经验是生动的,锤炼的本领也才能够是过硬的。”她告诉记者,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课题研讨期间,了解到盂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取得省级评估优秀等次,迈入数智化建设新阶段。这一成果非常鼓舞人心,同时也引发了她的思考:许多原本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近年来都由子女帮助配置了智能手机,那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信息贫困问题有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会后她们带着疑问走访了当地的居民,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主要就是接听电话,其他功能都不太会了,也不敢随便乱点。”由此,更让她坚信,如何科学指导数字反哺行为,如何推动数字设备提高社会的数字包容性,以及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数字脱贫机制等等,都是未来值得深入考察的领域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都相聚于此,长江网真的做到了‘网聚向上的力量’”

“从最初的传统讲座方式,到去年暑假在贵州毕节用亲切乡音演绎的普法情景剧,再到如今制作丰富多彩的三折页法宣手册,我们一直在探索更‘接地气’的普法宣传方式。”杨心怡介绍,她们每年都在进行普法活动,每年也都在努力创新普法形式,也通过各种交流平台积极向其他学校取经。而入驻长江网“长江头条”平台也是来自朋友们的推荐,“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都相聚于此,长江网真的做到了‘网聚向上的力量’。”

建立自然研学基地、建立北京高校观鸟社团交流平台……刘昊萱介绍,清华大学“滇羽奇缘”赴云南盈江调研支队提出的构想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与支持,当地更是希望由他们牵头来完成项目。“我们也在进一步撰写策划案,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计划落地执行长期项目。看着大家朝着既定目标一点点一步步地前进,我也真正体会到用奋斗诠释青春的滋味。”他表示,希望能通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互动话题,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未来想要做的事情分享给更多青年学子,集众人之所思,博众人之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本科生张蕴之走进长江网《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

为村里的老人拍照、开展反诈宣传活动、组织“村晚”表演、开设科普和文学课程……“我们做过很多有意义的小事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参与了‘乡贤灵水’实景剧本游戏和好课‘共读’中小学大思政校本课程两个与乡村振兴有关的项目。”张蕴之告诉记者,“乡贤灵水”实景剧本游戏创意设计项目是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打造的举人乡贤文化IP的乡村旅游产品。该项目坚持“重叙乡村故事、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活力”的创作初心,通过将实景剧本与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举人乡贤文化紧密结合的方式,设计个性化、定制化、沉浸式的乡村旅游剧本游戏产品,以达到乡村文化“活起来”、“新起来”的目标,满足不同群体的游玩需求,从而拓展灵水村乡村旅游市场,推动乡村历史文化传播,服务乡村振兴。

今年6月,张蕴之即将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前往清华大学继续她的求学之旅,而同样在延续的还有她参与“社会实践”的初心。“能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参与长江网推出的‘行走的青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访谈栏目是对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最好的回顾和总结,未来我会继续结合所学专业,发挥自身专长,在基层一线的大课堂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她感慨地说。

长江网记者 李沁雪

[编辑:周子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