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家话】青岛75年居住变迁,时光流转中的幸福印记
2024-05-22 09:15
来源: 青岛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老照片·家话】青岛75年居住变迁,时光流转中的幸福印记

青岛,一座红瓦绿树间藏着岁月柔情的城市,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青岛市委网信办联合青岛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芳华:老照片里的青岛故事”系列图文产品,通过十组珍贵影像,穿越时空长廊,共同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动与变迁。

青岛的故事,是千万个家的故事,我们的老照片故事将从这里开始。每一张老照片不但记录了砖瓦之变,还承载了几代青岛人的家国情怀与温馨守望,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让我们透过一帧帧影像,走进青岛人的居住变迁,凝视那些定格在岁月里的“幸福印记”。

青岛,不只是座城,

她是每个青岛人心中,

永远的家。

作者 | 李丽涛 胡明月

图片提供 | 张岩 逄淑才

文史顾问 | 鲁勇

有一种情怀,叫做“里院”

提起老一辈青岛人的住宅,“里院”是青岛城市发展史上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符号。

 

里院的设计颇有趣味,几十、上百户人家常常只能通过一个门洞走进大院,再从院里的楼梯回廊回家,这让一个院里的街坊邻居们格外亲近。

“说是里院,倒更像是个大杂院。”今年88岁的姜秀荣回忆起儿时的童年时光颇为感慨,“里院曾作为青岛平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那时候一家人能住上里院的房子就很不错了。”每间房大多只有12平米左右,因为房间小,人又多,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住户都在墙壁上掏洞横向支梁,用木板搭吊铺,全院共用公共厕所和公共水龙头。

如今的青岛里院已焕然新生,土著们各奔东西,房屋大多改为民宿、展览馆。

总有上年纪的老青岛人回来走走看看,站站停停,是在回味,又或是回忆起了那段独属于老青岛的岁月过往……

砖瓦下的朴素梦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岛棚户区改造中,幸福楼的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改善台西区群众的居住状况而新建的住宅楼,在当时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老百姓为了表达搬入新居的心情,把建起来的新大楼亲切地称为“幸福楼”。

 1964年,西广场(幸福楼前身)改造前旧影

1965年,四川路西广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工

不同于市南市北的居民住宅,沧口的住宅多以工人宿舍为主,李生德就是生长在工人宿舍里的孩子,土生土长的老沧口人。

沧口曾是青岛最大的工业区,早期工厂周围多是工人单身集体宿舍,前国棉六厂、九厂、七厂、八厂都是这样。“等到结婚后,就成了家属宿舍,宿舍进门三四平米为锅灶,越过去就是里间,整个房间四分之三为大炕,旁边留一道必须侧着身子才能过人的走道。”李生德边翻看着老照片边回忆,“还有的人家是三代人一起居住,居住环境可想而知。”但对于当时的居民而言,已经算是安居乐业了。

纺织厂的工人宿舍

在青岛,还有一种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住宅形式——筒子楼,其结构特点是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独立房间以及公用水房和厕所,这种布局使得建筑两端通风,因此得名“筒子楼”。

曾有无数青岛人,在这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中结婚生子

改革开放后的迁徙与重生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住房结构和城市规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历经“南、中、北三组团”带状布局、到“两点一环”的空间布局结构,再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青岛正沿着一系列城市规划实现着城市空间的蝶变。

1978年新建的杭州路住宅楼

80年代青岛市民的家

20世纪80年代,随着里院和平民院的大批拆迁建设,居民们都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子。“我们家都分了房子,两代人加起来一百多平米,一家人住的宽敞舒服多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孙先生到现在都住在福利房里。

 

1992年,青岛商品房建设工地

1999年夏天,沧口下街的市民喜迁新居

进入21世纪后,青岛的住宅市场进一步活跃,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品住宅成为主流。 

75年来,青岛城区的改造升级,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位岛城市民,都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将个人的奋斗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大潮之中,在升级小家庭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命运不断注力。

丨声明:本文图片已取得原作者授权,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内容来源:青岛新闻网

[编辑:周子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