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11月3日讯(记者 钟满香)为庆祝第7个“深圳人才日”,展现新时代宝安人才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宝安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工作局)推出《宝安人才风采录2023》,讲述各领域优秀人才在宝安的创新创业故事,传播人才好声音,传递人才正能量。本篇采访对象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院长王甘露。
人才之问:二十二年前,他为何没有选择省市级医院,毅然来到宝安追梦?援藏三年,他又如何把一家“转院医院”建成西藏自治区标杆医院?从一名临床医生到综合性医院院长,他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人才简介:宝安区高层次人才,现任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委员、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普通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20年,对普通外科各种复杂、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腹腔镜手术及肝胆方面的复杂手术。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王甘露作为广东省深圳市派驻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的医疗专家,肩负察隅县医疗帮扶的重任,深入偏远贫困山村及边境部队巡回诊疗,推进全县医共体建设,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全区优秀基层干部”、“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古人云,“德不近佛者不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为医”,这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高礼赞。而现任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王甘露,正是这样一位厚于德、湛于术的医生,他的故事在相隔3000余公里的改革前沿——深圳和雪域高原西藏两地传扬,以身作则诠释了“大医精诚、仁心济世”的精神。
“当一名医生要有悲悯情怀、心怀大爱,要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要具备自我牺牲的勇气。”春华秋实二十余载,从一名基层医生到医院院长,王甘露的从医路始于热爱,忠于使命,成于担当。
从小立志从医,南下逐梦宝安
王甘露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乡镇,父母均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医生的职业有了初步的认知。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树立了学医的志向。高中期间,正当自己满腔热血投入学习中时,一位好友罹患晚期肝癌,英年早逝,让他倍感悲恸和遗憾。他痛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能够挽救肝胆疾病患者于危亡。
长大后,王甘露如愿走上了从医之路。1995年大学毕业后,王甘露被分配到海南省三亚市农垦南新医院工作,内心却一直向往着更大的舞台。特别是1996年在前往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进修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普外科专家教授,尤其是其恩师、大师级的外科专家——史海安教授,不仅在一言一行中传授他医术医德,还鼓励他追求更高远的医学梦想。
此后,王甘露便利用业余时间苦读专业书籍及外语科目,经过一番努力,在1998年考上了广东医科大学(原广东医学院)的研究生,攻读肝胆外科专业。
研究生毕业之际,王甘露再次站在就业的分岔路口,当时多家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出于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憧憬,他毅然放弃了前往省级、市级三甲医院的机会,带着一份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选择了加入宝安区人民医院。
从此,王甘露在宝安区人民医院一干就是22个年头,在宝安成家立业,事业蒸蒸日上。
恪守医者初心,勇于攻坚克难
至今,王甘露在宝安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深耕长达17年,在各种复杂、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类腔镜手术及肝胆方面的复杂手术尤为擅长。
王甘露耐心查看患者病情。
与之同时,王甘露还被委以重任,参与或负责医院多个职能科室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他先后担任过宝安区人民医院医务科副主任、科教科主任,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科教管理中心主任,宝安区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宝安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在科教科时,王甘露曾用两年的时间将宝安区人民医院底子薄弱的科教科打造成为“明星科室”,创建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科教管理中心,成功推动宝安区人民医院通过评审成为广东医科大学宝安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单位。
2021年底,他又兼任宝安区人民医院“三甲”复审办公室主任,对复审相关的各项任务、科室分工、工作计划、分阶段目标等进行细致缜密地部署和扎实高效地落实,为迎接“三甲”复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
作为一名深圳市人大代表,他就深圳市老年人慢病管理、安宁疗护、盲道管理、互联网医院建设等问题向市人大提出过多方面的建设性建议。
这位临床、行政“双肩挑”的医疗尖兵,不仅凭借高超的医术赢得患者的认可,也表现出卓越的医疗改革管理水平。2023年3月,王甘露被提拔为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医疗事业再次迈上新台阶。
心系遥远藏乡,结下帮扶情缘
回顾这一路走来,王甘露“关关难过关关过”。赴西藏医疗援助帮扶的三年,更是他人生中最难以忘怀、感触最深的一段从医经历,每每提及,他几度哽咽。
2017年,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与察隅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2018年4月,时任宝安区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兼普外二区副主任的王甘露,随深圳专家医疗队一起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三天的义诊。这是他第一次走进藏区,在环境艰苦、条件落后的察隅县人民医院,他切身感受到藏族同胞对深圳医生热切地期待,“我们去了以后,老百姓都是围着我给他们看病,他们只知道我是专家,但不知道是肝胆外科医生,就希望所有的病我都能给他们看好。”那一张张淳朴的脸、一个个真诚的眼神,都深深地印刻在了王甘露的脑海里。
王甘霖与察隅百姓合影。
于是,王甘露主动提出在察隅县人民医院安排一台肝胆外科手术,尽自己所能为藏族同胞做点实事。他信心满满走进手术室,却再次被眼前破旧的设施、简陋的器械震惊,“手术室破破烂烂的,也没有腹腔镜,是开腹做的手术,更不可思议的是家属还能在里面参观,中间还停了两三次电,说停就停,只能用手电筒照着把手术接着做下去,一停电连呼吸机都用不上了。”最终,王甘露满头大汗、惊心动魄地完成了这次手术。
第二天,义诊医疗队伍一早便要启程返深,王甘露心里惦记着手术的病人,于是早上7点多趁着吃早餐的时间赶到病房查看术后情况,病人虽然刚刚清醒过来不久,但依旧坚持撑着铁床扶起身体,“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流眼泪,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受,只有当下的自己才能体会。”王甘露回忆道。
返深路上,王甘露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我们来吃苦只是一时的,老百姓是一直在那吃苦,总要改变现状。”他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回到察隅县,为改善这片雪域高原的医疗条件出一份力。
雪域一家医院,山海两地共建
命运也真能安排。不久后,察隅县人民医院向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申请派驻一名讲政治、有技术、懂管理的骨干过去。听闻消息后王甘露第一个主动请缨向上级组织申请去援藏,并得到了组织的考察批准与家人的支持。2018年9月,他作为深圳派驻西藏察隅县“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的医疗专家,正式踏上了三年援藏之旅。
察隅县位于西藏东南部,毗邻印度、缅甸,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匮乏且分散。县人民医院虽说是县级医院,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停留在内地20世纪80年代乡镇卫生院水平,老百姓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危急重病人得不到及时处理,导致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较低,曾被群众戏称为“转院医院”。
来到察隅县后,王甘露挂任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党支部副书记,首要任务是将察隅县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级乙等医院”。“去了才知道有多难,但是没有退路,只能一切从头开始。”在履职的第一天,王甘露就开始对医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标准操作流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引入新的信息化系统,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药品耗材管理、绩效考核、财务管理、廉洁风险防控等功能。
启动改革后,察隅县人民医院业务量大幅增长,老百姓基本医疗服务得到满足,逐渐摘掉了“转院医院”的帽子。2019年底,医院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创建了“二级乙等医院”,并作为西藏唯一一家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的单位推送到国家,成为西藏首批推进医共体建设的试点单位,从排名垫底到成为自治区县级医院的标杆。
王甘露又挑起了县医共体理事长的重担,“察隅县除了县人民医院,还有6个乡镇卫生院和96个村医务室,基础都很薄弱。我作为县域内医共体的第一责任人,任务就是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医务室建设好,使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使192名村医知道他们应该学会什么,应该为父老乡亲做些什么。”
王甘露为村民科普卫生知识。
从县里到乡下,从地方到前线,他走过最危险的路,经历过道路塌方、泥石流、雪崩、落石,趟过冰冷刺骨的雪水,吃过一辈子最难下咽的饭菜……巡回诊疗的足迹遍布察隅县每块土地。
为推进县域内医共体建设,解决医疗资源短板,王甘露还牵头搭建县域内智慧医疗与健康平台,借助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的医疗优势,利用5G+互联网医疗就诊模式,建立起连接“察隅县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的四级远程会诊模式。通过建立“远程疑难危重症会诊中心”“远程心电诊断平台”“远程影像诊断平台”“远程彩超会诊平台”“远程CT诊断平台”“远程危重病人查房抢救指导平台”“远程审方中心”“远程全科医学诊室”8个平台,实现偏远山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并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时刻牵挂病患,诠释医者大爱
援藏帮扶的道路有各种艰难险阻,但几乎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事情。
为了转运一名危重的勘探工人,王甘露的医疗救援队在原始森林里走了三天三夜;为了及时救治被雪崩砸伤的老百姓,王甘露的医疗救援队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上一蹲守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且一连几天;为了抢救体重不足1公斤的早产儿,医护人员轮流捏了五天五夜的复苏球囊;为了抢救一名大出血的产妇,大清早,王甘露带头献血600ml,接着上台紧急手术,保母子平安;为了治疗一名直肠脱垂复发的幼儿,王甘露通过视频学习荷兰先进医疗技术,腹腔镜下成功完成国内鲜有的术式。
王甘露赴村民家看病。
他还曾为70岁高龄的老人切除已生长数十年、重达十多斤的腹膜后肿瘤;他想尽办法,帮助藏民医治高原非常多见的肝包虫病和骨关节病……王甘露也在此过程中与藏族同胞结下了“家人般”的深厚情谊,老百姓们一提起援藏医生,提起王甘露,都微笑着说,“共产党好!我们国家好!深圳‘门巴’好!”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王甘露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当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动的,这份荣誉不只是我个人的,也属于深圳所有奋斗在察隅医疗帮扶战线上的队友们。”他谦逊地说道。
2021年8月援藏结束回深工作以来,王甘露依旧心系西藏察隅县乡村振兴工作和深圳市基层医疗工作,他通过四级远程医疗平台、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参与指导当地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的日常医疗工作、村医的培训工作等。后来他以在西藏为村医培训的经验,还参与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原全科医学》一书的编写。
王甘露和同事沟通交流。
对王甘露而言,无论是在西藏察隅,还是在深圳宝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他肩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在践行医者仁心中彰显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