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
2023-05-24 08:1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光明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市第二届家庭教育巡礼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推进会在光明区举行。

光明区被授予全市首个“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示范校创建试点区”牌匾。

玉律学校科创节上,学生们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光明区凤凰城实验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冯钰程 方淑贞 林丽丽 文/图光明教育在这个5月依次精彩呈现其高质量发展,光明教育人正持续发力,为打造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光明科学城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5月6日,光明区2022年“双减”工作示范校表彰暨2023年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表彰光明区百花实验学校等19所首批“双减”工作示范校并颁发牌匾。目前光明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公、民办学校课后服务100%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达98%、教职工参与率达98.5%、家长满意率达98%,“双减”工作荣获年度最受欢迎教育实事奖。

5月15日,“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光明区第六届融合教育研讨会召开,展现了光明区特殊教育工作取得的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共有15所义务教育段中小学、2所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共建成标准化融合教育资源教室17间;相继成立光明区特殊教育学校、光明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填补光明区义务教育段特殊教育工作的空白,全面统筹协调全区特殊教育工作。光明区现有在册402名特殊孩子在各小学和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有92名中重度特殊学生在光明区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5月15日,深圳市第二届家庭教育巡礼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推进会启动仪式在光明区举行,深圳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示范校创建试点工作“落户”光明,光明区被授予全市首个“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示范校创建试点区”牌匾。光明区将着力探索出一条政府有力推动、学校积极主动、家庭自觉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在全市推广。

5月14日至20日,光明区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火爆上演。截至目前,已在虹桥公园、公共服务平台、红花山公园、田寮党建公园举办了4场线下活动,来自光明区各中小学的51名优秀教师以家庭教育指导师身份纷纷现身活动现场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1

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近年来,光明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办好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秉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统筹校内校外资源,积极探索、多向发力,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在全体光明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光明区“双减”工作稳步推进,成绩可圈可点,获得年度最受欢迎教育实事奖,承办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经验交流会向全市分享实施经验,秋硕小学等3所学校获评深圳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提质”实验校,3个教研组及2名教师获评深圳市“减负提质”优秀教研组及标兵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光明区高度重视“双减”工作,成立光明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兼任第一副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区领导兼任副组长,切实加强“双减”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多措并举、多维推进、多元施策、多管齐下,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加强顶层设计。光明区教科院根据市作业设计指引结合光明区实际研制出台《光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科书面作业设计指引》。各学校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作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修订“作业管理”方面的有关制度。关注课堂效益。发挥区内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等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建立健全科组集体备课机制,通过科组集体教研,明确课堂重点,交流讲授方式,提升课堂质量。提升作业质量。倡导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统筹作业总量,控制作业难度。

科学出台课后服务方案。按照“先试点,再推广;先公办,再民办;先把关,再执行”的工作思路推进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光明区教育局对各学校方案的可行性、操作性和规范性严格把关,促使学校努力做到底子清、方向明、服务实、不走偏。科学安排课后服务活动。一是准确摸排学生需求。学校根据学生所需、教师所优、学校所特,精准发力,制定适合本校学生、教师发展的课后服务方案。二是结合学校特色安排活动。各学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力求“一生一课表”。三是准确把握动态变化。在深入推进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根据师生的需求和建议,适时作出调整。科学保障课后服务质量。一是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落实。在正常上课日的下午放学后至18:30,进行1-2课时的课后服务,各学校百分百在正常上课。二是整合力量打造精品课后服务。引进家长、大学导师、高端科研机构、优质校外培训机构等资源进校园,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课程实践。

2

着力创建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

2022年4月,光明区一届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在教育民生方面,报告提出“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称的高品质教育”“新增科创教育特色”,“创建‘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为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光明区教育局汇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智库,研制印发《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点围绕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品牌打造、活动组织、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教育顶层设计。

光明区教育局出台《光明区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式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进学科教育与科创教育相融合;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研发适切灵活且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创新发明课程、人工智能社团课程等区域科技创新通识课程读本;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具有光明元素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中小学科技创新教师专项能力提升计划,共开展创新思维、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专项培训8场,参训教师500余人次,中小学科技创新教师专业素养大幅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课程更加丰富、科技创新社团数量明显增加。

深植“科学城”基因,将光明小镇欢乐田园、鹅颈水湿地公园、时尚谷等生态资源单位和深圳湾实验室等院所科技资源单位纳入中小学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市率先开启科普学分制试点工作。

利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和深圳科普月等重要的科普活动契机,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学快车进校园、科普趣味体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让光明学子走近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以沉浸式、体验式、探究式的方式,领略我国近年来在深空、深海、深蓝、生命科学、农业生态、大科学装置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感受科学家精神和魅力,体验科学的魔力和神奇。

首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组团送教活动。2022年9月,在光明区委教育工委的组织下,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支部开展赴广西百色科创教育专项送教活动,将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的典型做法送到田阳、田林。

成立“光明少年科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担任少年科学院名誉院长,聘请多位研究员担任少年科学院专家委员。同时,成立光明区实验学校、李松蓢学校、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凤凰学校、光明小学、东周小学等12家少年科学院分院,以及43个在学科领域取得突出科创成果的少年科学院研究所;选拔76名具有科学创新潜质、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拔尖学生成为光明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并开展系列培养活动。

2022年3月,第37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光明区实验学校邓佳航同学作品《多功能扳手——基于“蜂巢”仿生原理的活性外形自适应扳手》获得广东省科协主席奖并在全国赛一展风采。2022年8月,“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赛”中,公明中学麦伟聪等同学的“无双手残疾人专用鼠标”夺得发明类全国金奖、初中组全国冠军、广东省中小学唯一金奖!第38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光明学子创新成果获奖总数(96项)和一等奖总数(26项)均居全市首位。光明学子在国际赛场同样有不俗表现,2020—2022年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分别获得4金4银、5金4银和7金8银。

3

奋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光明区踔厉奋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广东省、深圳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部署,服务科学城发展定位,实施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和社区学校“三校一体”特色示范性社区教育工程,着力建设结构合理、内涵丰富、开放共享、服务完善的“三校一体”教育新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夯实三项保障,打造“三校一体”全民学习共同体。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光明区将打造“三校一体”示范性特色社区教育纳入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连续两年作为区民生实事重点推进。构建“1+2+1”工作体系,即1个方案——《光明区“三校一体”特色示范性社区教育实施方案》、2个指引——《光明区“三校一体”特色示范性社区教育工作指引(试行)》《光明区“三校一体”特色示范性社区学校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和1个指标体系——《光明区 “三校一体”特色示范性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二是强化组织保障。由光明区教育局统筹、光明区各直属单位联动,各街道、社区组织实施,构建了“区-街道-社区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全区31所公办学校与31个社区签约结对,合作共建31所社区学校。学校发挥师资、课程等方面的优势,与社区学校共建家长成长课程培训体系、家长沙龙交流分享体系、家庭个性化指导咨询体系。同时,社区向学校开放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为集婴幼儿教育、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服务中心。三是强化智力保障。依托光明科学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推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高校、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参与社区学校师资、课程及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乐学光明”社区教育师资库,招募名校长、名班主任、骨干教师140余名,搭建光明区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社区教育内容体系。

遴选四个试点,打造区域“三校一体”社区教育样板。抓好试点建设。光明区以薯田埔社区学校、塘家社区学校、长圳社区学校和新羌社区学校等4所社区学校为试点,从中小学校、幼儿园选派副校长、副园长兼任社区学校副校长,紧扣实际研制个性化社区教育方案,探索开展社区学校“一校一品牌”行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与新羌社区结对,开发了家庭教育、普法教育、科普教育等七大类别课程,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等专家深入社区授课;马田小学与薯田埔社区结对合力推出“家长成长学院”,开设父亲课堂、母亲课堂,打造手工体验、农业科普、家庭趣味马拉松等特色项目,建立“家长成长课程培训+家长沙龙交流分享+家长个性化指导咨询”综合性课程服务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通过创建深圳市“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推动“三校一体”社区教育提质增效。2019年底,全区31个社区工作站在全市率先创建成“深圳市学习型社区”;2022年底,光明区下属六个街道中,光明、公明、凤凰、新湖等4个街道创建成“深圳市学习型街道”。

搭建两大平台,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设立“乐学光明”大讲堂。定期在社区或学校举办直播课,2022年全年完成31场次直播课,家长学习217408人,参与384284人次,单场直播最高1.6万余人。打造“乐学光明”线上学习平台。依托深圳开放大学“深i学”线上平台,上线“乐学光明”APP子板块,设有婴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通识知识等五大资源板块,紧抓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重点打造家庭教育系列讲堂,全年推出“母亲课堂”“父亲课堂”等225场,上线课程约400门、学习视频(课件)600多个,平台实名注册家长163220余人,实际学习人数超过70万人次,覆盖80%以上家长,逐步形成“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区多品牌”的社区教育新局面,让社区居民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涌现了一批市级“百姓学习之星”“学习标兵家长”“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社区教育服务民生创新工作案例”等优秀个人和项目。

潮平岸阔,风云际会。时代的聚光灯照向光明,历史的新机遇眷顾光明。光明教育人使命在肩,踔厉奋发,一往无前。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