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邱华栋开讲一座城的“成长史”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座城
2023-05-22 08:15
来源: 深圳晚报

作家邱华栋开讲一座城的“成长史”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座城

人工智能朗读:

《北京传》

5月20日,邱华栋以“北京三千年与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在龙华图书馆开讲。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通讯员 黄小粤)出生于新疆天山脚下的小城,在武汉求学,北上后做过“京漂”当过“写手”,游走于多家报纸杂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领域里,邱华栋有着不同的、多重的身份。他是媒体记者,是杂志主编,是作协领导,是文学评论员,是练武术会真功夫的武人,也是擅长城市写作、不断突破自我的作家。

5月20日,由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龙华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承办的龙华区2023年“二十四节气”名家讲座迎来了第六场活动。邱华栋作为特别嘉宾,以“北京三千年与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线上线下同市民读者共赏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印记,拨开历史迷雾,解码古都传奇。在龙华图书馆,邱华栋接受了深晚记者的专访。

人与城市建筑是共生的关系

“华夏民族雄壮的历史进程,将北京铸造成了人类的建筑杰作和伟大的文化空间。”当天的讲座中,邱华栋讲述了北京的“成长史”。他选取了三千年间典型的事件和人物,从北京的时空、城市的缘起、发展的沿革、功能空间的变迁、人的位置等角度,串联起关于北京城、北京人的历史,梳理了这座伟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全景观。

邱华栋以天际线和中轴线来解读北京的时空。他认为,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文明体系,中国人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一座城就像是一个人,也是慢慢生长起来的,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大部分学者把北京城的起点定在了西周初年。从奴隶制社会、农业社会再到蒸汽时代后的工业化,邱华栋分析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里的功能。他表示,城市的发展方向取决于人类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生活的规划,不同城市的独特气质也随之生发。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幽州城、南京、中都、大都、京师、北京城、北平、北京……自隋唐时期开始,这座城市逐渐转身为政治中心。邱华栋自称是“建筑文化的爱好者”,他通过民居、城墙、宫殿等或藏于史料或留存至今的建筑,回望风云变幻、朝代更迭的历史岁月,“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人又创造了历史和文化,人与城市建筑是共生的关系。”从旧时的皇权象征、战争御敌,到商贸交往,再到如今的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政治地位不断变化的同时,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也在不断增强。

“从辽代陪都开始,历经金中都、元大都,一直到明、清京师和首都北京城,北京的空间结构不断在扩大,城区内公共活动和民众生活区域是棋盘状格子化的,城市的功能分区简单明了。”邱华栋剖析了北京的空间结构变化,此后一直到2008年,北京都是单中心、同心圆的发展模式。“2010年之后,北京逐渐形成环形放射线道路网构成的大棋盘格局,并向各远郊区县卫星城簇拥的组团式结构演变。”热爱收藏地图的邱华栋,以自身的经验和对地图的阅读,再一次将读者听众带到时间和历史的深处。

一座城的记忆,是无数个人命运交集的结晶,渐渐渗入了每个人的日常和生命。邱华栋以熟悉北京市井生活、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的作家老舍的作品为例,解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居住在北京的人们对于自我命运及城市文化的认知。“北京的老物件、老传统不再是皇权的象征,而充满着历史深处的魅力。如今,年轻人喜欢‘国潮’,时尚单品和艺术作品里也加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讲座的最后,邱华栋表示,跨越三千年,“愈老愈新”的北京文化和一茬茬冒出的年轻人正在实现双向奔赴。

写作是自我心灵的表达

据邱华栋介绍,讲座的内容主要脱胎于他的非虚构作品《北京传》,在这本书中,他结合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一座城市立传。15岁发表作品,18岁出版小说集,作为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新生代作家,邱华栋早在青年时就已为人们熟知。小说、新闻、文艺理论、电影评论……多年来,他不断变换写作风格与题材,《北京传》这一近年来的力作就是他继续寻找新的写作方式的又一体现。回顾创作之路,邱华栋表示,最早的写作仅是基于成长过程中的郁闷、疑惑的“自发的表达”,“但是写到一定程度,写作就变成一种艺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学习和不断的磨砺。写作的所有问题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解决。”

“一个人活在当代,对这个变化的世界保持兴趣与好奇,是一个作家能够走得更远的重要方式。”年逾五十,邱华栋依然保持着作家对世界的好奇心,平日里逛商场总会被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吸引目光,又以敏锐的洞察将其化为写作的灵感和材料。“人的生命是向死而生的过程,每个生命阶段感受都不一样,于我而言,写作是记录下某个阶段生命状态的最重要手段,是自我心灵的表达。”

笔耕不辍,邱华栋的最新作品《空城纪》将于今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他由龟兹、于阗、尼雅、楼兰、敦煌、高昌这六座古城废墟遗址展开,描写了汉唐之间千年来穿梭在西域大地上的人们。“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和我之前的作品相比又有了变化。”在文学的天地里,邱华栋再一次开疆拓土。“还有一本《现代小说佳作100部》预计会在明年年初出版。我在全球范围内挑选了1922年到2022年这百年间代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小说。每一本书我都写了至少四五千字的介绍。”或许,“写”与“读”,便是这位坦率直言的作家不断打开自我表达新境界的秘诀。

深圳文学具有面向未来的生长性

“最近20年来,我们特别关注广东作家尤其是深圳作家,他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频繁来深担任评委嘉宾、指导专家,邱华栋谈起深圳文学的起点、发展与未来如数家珍。“深圳文学形成了一个梯队,各类文体创作、几个年龄层的作家都有,我们专门把‘深圳文学’作为非常具有生长点和代际划分的城市文学的写作群体在观察。”

邱华栋认为,全民阅读的持续推广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升级,为深圳文化高质量发展强力赋能。“图书馆是知识的聚集地与交流地,”他以龙华图书馆借文化活动浸润市民生活为例,“通过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影响公共阅读和知识传播,深圳走在前列。”在他看来,深圳的城市经济发展、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大批文化艺术家。

诸多文学创作中,邱华栋尤为肯定深圳科幻文学的发展。“无论是城市外部的景观天际线,还是城市本身营造的空间,都特别适合产生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学。从文化的角度讲,深圳特别具有生长性。”提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中脱颖而出的深圳少年,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对科学和未来的想象让邱华栋惊叹不已。“在科幻文学领域,深圳聚集了非常多人才,他们在组织和引领科幻文学的研究,也在推动中国科幻小说的写作。”

《北京传》的后记中,邱华栋这样写道:“我们这些城市的过客和大地上的短暂栖居者,必须谦逊地对待城市。无论是作为城市的主人,还是过客,我们必将和城市一起生长。”在他看来,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关于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深圳是一座非常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城市,从全球范围看都是城市建设的奇迹。透过个人化、个性化的视角去观察城市的变化或许会更有魅力。我特别期待有更多的深圳作者来写‘深圳传’。”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