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深圳博物馆奇妙夜上演国潮非遗的生活美学
2023-05-19 11:0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国际博物馆日|深圳博物馆奇妙夜上演国潮非遗的生活美学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19日讯(记者 张玲 翁任莹 实习生 刘茜 蔡莹莹)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和美好生活”,深圳博物馆当天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9点,邀请客家山歌、太极拳、杂技、粤剧等传统非遗项目传承人,为市民上演了一场来自国潮非遗的生活美学晚会。

深圳市客家山歌协会副会长李伟华为观众带来了客家山歌的一首童谣《月光光》。客家山歌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多表达劳动人民的努力奋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民歌中较为情浓、放达的一种,有诗经遗风,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市的石岩客家山歌和观澜客家山歌则分别为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陈伟华带来客家山歌童谣《月光光》。(张玲 摄)

陈氏太极拳传人铁煜荷接受深圳新闻网记者采访。(张玲 摄)

观众为演员的精彩演出鼓掌。(张玲 摄)

刘茜在深圳博物馆做博物馆奇妙夜的采访。(张玲 摄)

刚柔并济的陈氏太极拳迎来满堂喝彩,不少深圳娃瞬间成为太极拳的小粉丝。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2020年,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陈氏太极拳的表演者铁煜荷来自深圳技术大学,是一名武术教师,也是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陈式)代表性传承人。

两位来自辛氏杂技的杂技演员在不停旋转的架子上变换着动作和姿势,则让在场观众屏息凝视。辛氏杂技是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天的演出团队来自深圳市雅特杂技艺术团,由辛氏杂技后人于1986年创建,1992年扎根深圳罗湖。杂技从北京天桥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文化的多元与包容给辛氏杂技的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第四个环节上演的是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拥有开放灵活的表演和丰富优美的唱腔和舞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自深圳市宝安区桥韵粤剧团的两位演员上演的片段来自粤剧《柳毅传书》中“花好月圆”选段,演出互动环节的粤剧唱词学习掀起了当晚的又一轮高潮。扮演柳毅的罗惠莲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粤剧,喜欢粤剧。

粤剧演员演出前合影,接受深圳新闻网记者采访。(张玲 摄)

活动现场。(张玲 摄)

粤剧《花好月圆》。(张玲 摄)

演出后台,粤剧演员正在化妆。(张玲 摄)

演员合影。(张玲 摄)

杂技表演精彩瞬间。(张玲 摄)

等待上台的粤剧演员。(张玲 摄)

表演粤剧《花好月圆》的两位演员来自深圳市宝安区桥韵粤剧团。(张玲 摄)

市民接受采访。(张玲 摄)

来自明德学校的林同学接受记者采访。(张玲 摄)

从小听粤剧长大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在博物馆听到粤剧,感觉回到了童年。(张玲 摄)

刘茜和陈氏太极拳传人铁煜荷(右)合影。

市民接受记者采访。(张玲 摄)

深圳博物馆夜景。(张玲 摄)

[编辑:翁任莹 周锦春] [责任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