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狄杰称:《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为中国硬科幻电影打下了地基
2023-05-15 17:3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著名导演狄杰称:《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为中国硬科幻电影打下了地基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15日讯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均由郭帆执导,吴京等领衔主演。前者全球票房突破68.44亿元,成为中国大陆发行史上最高票房的电影;后者于2023年1月22日在中国大陆及北美地区同步上映,2月9日在中国港澳地区上映,3月12日再度以“50天票房突破40亿”的新闻冲上热搜并进入中国票房排行前十、2023年中国票房排行第二的榜单。

《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为何能得到观众认可并获得极高的商业成功?《流浪地球》系列会对中国(硬)科幻电影的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5月14日,曾执导电视剧《谍战深海》《预备警官》《康熙王朝》《兄弟英雄》《小留学生》等多部热播剧的著名导演狄杰就此接受记者专访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目前有不少人以票房成绩为标准,认为《流浪地球2》已经与《阿凡达2水之道》这样的好莱坞硬科幻电影不相上下,您怎么看?

狄杰:电影票房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市场的认可,但并不能真正定义一部电影的好坏。我不认为票房最高的就一定是最好的电影,就像2023年中国电影的春节档。但无法否认的是,票房的高低却能决定像《阿凡达》和《流浪地球》这种超级电影IP的未来走向。《阿凡达》系列代表目前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天花板,而《流浪地球》系列也绝对代表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天花板。

在《阿凡达》系列中,导演詹姆斯·喀麦隆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外太空星球,以及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当地的土著。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对观众来说完全陌生的外太空星球上,地球人在那里只能算是“外来的入侵者”。导演喀麦隆带领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和巨大的资金投入,特意为《阿凡达》系列电影研发了一套全新的3D影像技术,并以此给观众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影像奇观和梦幻世界。《阿凡达》的关键词是改革、创新和创造。

《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末日期”的地球,是典型的以灾难为主题的影片。导演郭帆和原著作者刘慈欣曾多次说过,他们追求的是真实和可信度,尽可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这个类型的科幻电影好莱坞曾拍过不少(布鲁斯·威利斯在1998年主演的《世界末日》就跟《流浪地球》很像),《流浪地球》的关键词是真实、灾难、团结和拯救。它们虽都属于(硬)科幻类型的电影,但无论是从影片的主题、世界观,甚至是影片故事的发生地都截然的不同,所以两部影片很难简单类比。

记者:您觉得《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儿?

狄杰:郭帆导演和团队在制作《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的过程中,几乎是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地构建起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体系,这个意义是巨大的,是跨时代的。

在电影史上被誉为科幻电影鼻祖的《2001漫游太空》是在1968年上映的。《星球大战》系列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目前已经拍了10部,还衍生出了多个系列的电视剧版。有一部我们国人可能并不熟悉的科幻类美剧《星际迷航》,从1966年开始拍摄,前后长达50多年,拍摄超千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一步步构建起来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早在1938年就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六十年后的上海滩》,现在看可能不觉得什么,但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绝对是相当震撼的。之后陆续也出现过几部颇有知名度的科幻影片,如《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年)、《霹雳贝贝》(1988年)等,但可惜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化体系。

但《流浪地球》系列的制作团队,在仅仅的几年时间中,基本从零开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构建起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体系。据郭帆导演说:《流浪地球2》里6000多个视觉特效镜头都是中国团队自己完成的。在拍摄《流浪地球2》时,搭景的棚有100多万平米,相当于126个足球场;团队为电影制作了95000多件道具和服装,量身打造了许多装备和武器。这极其庞大的工作,不仅需要众多的人才和精确的分工、协作和配合,最终都需要一个工业化的制作体系来支撑。《流浪地球》团队做到了,他们为中国硬科幻电影打下了地基,建起了高楼,更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记者:您觉得未来中国科幻电影有哪些提升的空间?

狄杰: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成长空间同样巨大。随着《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科幻电影故事题材的多样化是我们在未来必须要面对的。不仅有《流浪地球》这样以灾难为主题,拯救地球和人类的题材,也要有我们自己的《星球大战》题材、《回到未来》题材、《异形》题材,等等。创作者必须打开创作的想象空间,让故事更丰富、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创作者要时刻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能因为有了两部票房表现不错的科幻电影就觉得我们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国外的同行。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仅是模仿和借鉴,更要有自己的创新和创造,不断地夯实和提高与科幻电影相关的技术和工业化的成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出我们中国自己的一条科幻电影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