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12日讯(记者 蔡雄彬 通讯员 姜亦雄 陈丽萍)5月10日,非遗课程开课启动仪式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座谈会在罗湖区东湖街道大望学校举行。“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正式扎根落户罗湖区东湖街道大望社区。未来,大望社区党委将与广西隆林、贵州三都两地,走上相互协助、合力共赢的“非遗文化传承”协同发展之路。
启动仪式在大望学子们激昂的鼓号声响中拉开序幕:朗诵作品《罗湖颂》充分展示了大望学子们团结奋进、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接着,来自梧桐山文艺社党支部的夏颖老师向到场嘉宾介绍了隆林、三都非遗特色文化,以及近些年来支部在党建引领下对口帮扶隆林县的系列举措、相关公益课程的设定。
随后,来自隆林、三都两地的绣娘们身着特色民族服饰走秀展示,为大家带来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现场还展示了三都马尾绣、水书等民族特色文化,以多样艺术形式生动诠释和解读非遗文化。
系列非遗课程“上架”
民族文化可视、可感
大望学校校长李富贵表示,在东湖街道党工委、大望社区党委等多方支持,从隆林、三都两地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带来了优秀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课程。课程“上架”大望学校“课程超市”后,将大大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使得非遗文化可视、可感,这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助推大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丰硕成果。
东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民指出,一直以来,东湖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机融合,此次活动不仅是东湖在该模式的更进一步探索,更是将“非遗文化进社区”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良好开端和收获成果。他要求,大望社区党委要抓住本次“非遗进大望”的契机,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维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化振兴,促进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继续搭平台、聚合力、链资源,建立起观念上同向、履职上同责、实施上同力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助推东湖全域在发展大局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干出成效。
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
多方探讨非遗传承“新路子”
启动仪式结束后,一场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座谈会举行。会上,各方重点以如何有效开展和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重点,结合各自职能,立足工作实际,展开了充分且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罗湖区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田林指出,要抓住非遗课程进大望的契机,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要注重成果体现,引导学生挖掘大望自然禀赋、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充分彰显大望特色。
随后,大望学校与梧桐山文艺社就乡村振兴非遗课程签约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政府、社会、学校多方达成共识,共同探索一条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切实加强三地交流合作
多途径打造文化传承“金名片”
据了解,近年来,东湖街道运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通过阵地共建、场馆共享、资源共育等途径,将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重点教研基地等各类资源吸纳到学校教育之中,为孩子们建立红色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基地,全街道9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学生在校园外体验国情、发展能力的教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未来,大望社区将抓住“非遗文化进校园”契机,与广西隆林、贵州三都加强合作,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线,持续深化研究、教育、文化、交流、展示等多功能,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成为东湖街道生态高地、文化传承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