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水泥森林”的呼吸方式
2023-04-26 16:0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湾,“水泥森林”的呼吸方式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4月26日讯(记者 董非 通讯员 郑凯)森林所提供的良好生态系统是动物种群多样性的基础和保证,好的智慧园区亦因如此。

一家成长型创新企业入驻园区后,如何更快地落地生根?不仅要看企业自身的生命活力,更需要园区这座“水泥森林”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土壤、阳光、空间和水”。

高楼广厦是企业扎根所需的土壤,海量应用中所蕴含的智慧之力为企业供能的阳光,上下游拉通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而在企业/园区、基础架构/应用之间不断生成和流转的数据则是带来活力的生命之水。一呼一吸之间,所有元素完成交汇与融合,成长也便悄然进行。

有能力让“植物”更好地呼吸,如此一来,“水泥森林”才会更加茂盛。

深圳湾

一座会“呼吸”的水泥森林

位于深圳湾区核心地带的深圳高新区,坐落着包括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创业投资大厦、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高新工业村等在内的七个科技园。

深圳湾希望为入驻的1000家优质的创新企业和近20万企业员工打造的开放生态园区。但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园区,要实现标准化管理,搭建数字化应用却是老大难问题,更别说要围绕园区企业的需求,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体验。换言之,建设高楼广厦等有形之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将无形的数字化要素融入这座“水泥森林”。

而深圳湾却做到了。

传统园区物业只提供基本的水电气、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服务通常需要入驻企业自建,规范不统一,缺乏统一管理。尤其是,很多园区的数字化应用底层无法打通,导致传统园区数据孤岛林立,系统间信息不共享,数据不互通,园区也很难“智慧”起来。

而深圳湾,坚持产业生态运营是科技园区真正的方向,不仅打破了封闭式的管理,还构建起一个开放生态的模式,让更多企业上下游,聚合到这个园区的载体里,同时面向入驻企业提供深入的服务。

深圳湾对所有园区都实行统一运营,使园区所有的产业资源及配套资源都集中在统一的园区平台上,以此形成产业生态和私域流量的运营机制。与此同时,产业生态又为园区运营服务和项目投资提供坚实的基础,帮助科技园区逐步摆脱对地产业务的依赖,真正成为产业培育平台。

平台与生态的结合,可以让园区内的企业发展生生不息。在愿景的驱动下,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难度与日俱增,而解决所有问题的良药,无疑就是依靠数字化的力量和专业智慧园区服务商的经验和能力。深圳湾想要的是让这片“水泥森林”呼吸起来,让楼宇对自己有“感觉”,让园区自己会“思考”。

运营视角

润木而得林 Mybay在思考

解决一个楼宇的智慧化,城市就有了智慧化的底座;而建好数字化的运营平台,园区也就有了呼吸的基础。

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2014年成立左邻永佳,作为城市空间智慧运营平台,致力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城市空间运营提供智慧管理及服务平台,并协助客户数字化运营。

“一个园区的建设时间很短,但运营的周期很长,甚至可以长达50年,我们就从运营的视角切入,解决园区运营方普遍存在的痛点。”深圳左邻永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彭海星如是说。

运营视角,本质上就是全局化的管理,结合场景化的应用。不能只看一棵树,但要从一棵树上的问题看到整片林的问题。

动物的呼吸需要一套神经系统来控制,而大如智慧园区则需要一个真正的“大脑”,汇集和处理所有的数据来指导决策,并实现设备的控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让多数关键场景实现自动化,减轻人力运维负担。同时支撑园区智慧应用,为园区用户创造优质的服务体验。这套链条很长、环节众多,但却极其重要。

以深圳湾为例,与左邻合作,打造了园区创新生态服务平台——MyBay。以此实现移动互联网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为深圳湾科技产业园区装上智慧大脑。具体来说,MyBay就是通过手机或网页进行操作,所有功能集聚在一个APP上,功能丰富、操作简易,让管理和服务都能“一键直达”。

在具体的应用创新上,门禁是控制园区出入的核心要素,是园区管控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园区的智能门禁往往体验不佳;再比如智慧停车,深圳湾的用户可以通过停车系统与Mybay对接,在手机APP上轻松预约车位和停车缴费;同时,管理方也能够快速查看停车场使用情况和费用收支情况等。

在深圳湾,这样的智慧应用比比皆是,它一方面服务于园区运营方,提供了更高的效率,更精细化的管理,沉淀数据运营私域流量,盘活新的商业务模式。另一方面,则在20万人工作的空间内,提升了服务感受,带来了正向的体验循环。

“我们是帮助园区去更好地面向客户提供服务闭环。以应用市场的可分可合的模式,从一块钱起步,如最轻量级的访客系统,客户可以通过不断地累加,把很多系统逐步上线。” 彭海星说。

有了Mybay这样一个“大脑”,园区内的各类平台、应用就能被有机地纳入生态体系之内,而在各环节所产生的数字之水的流动过程中,园区便形成了自己的呼吸循环。滋养了企业的“木”,左邻也没有忘记宏观的“林”。

左邻与华为走到了一起

做智慧园区的“护林人”

立足于“空间”二字提供智慧运营平台,左邻也深谙生态之道。

以一栋楼宇为例,运行的各种业务系统可以多达几十种,数字化系统也可以有几十种,上百种系统的建设,其复杂的程度绝非一家独立的公司所能全部解决,所以左邻很清楚自己的边界。

左邻主要是聚焦运营管理系统,聚焦集团一朵云,更多基于平台层和平台之上做软件与服务。这就像是左邻为园区构建了平台、安全、支付和组织架构等“地基”,而地基之上的软性配套,并不需要左邻“大包大揽”。

典型的平台+生态模式。

仍以深圳湾为例,深圳湾园区中也有大量的软件系统。左邻则在构建的平台上,以应用商店的模式,为合作伙伴甚至是有开发能力的园区业主孵化应用。

无论是战略理念,技术体系还是生态的认知,左邻的模式可以说在全球都处于领先的水平,“有不少国际考察团来访问过左邻,我们甚至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智慧园区运营模式相比,都要领先8-10年,这是产业互联网在中国沉淀的结果,也让我们有了很多走出去的机会和可能。” 彭海星说。

在2018年的起步阶段,左邻就开始与华为接触,在深入的过程中,双方发现在智慧园区的理念和愿景上可以形成同频共振,这种合作的基础远远超过了一些常见的产品级和方案级的深度,直达内心。

彭海星说,“左邻更看重与华为在未来智慧园区领域进行的深入探索。华为围绕云、网络和视频会议做了很多产品组合,比如能源云、设施云都可以在园区领域做深入的互动;再有视频监测领域,华为云端的算法集市也具备很强的能力。这些能力的与左邻形成了很好的优势互补。”

除了共同的愿景,华为给予左邻更重要的支撑,在于“底座”效应。以深圳湾项目为例,在华为智慧园区数字平台上,所有的数据采集和接入汇聚于此,同时基于华为的罗马平台提供的开放API接口,大幅提升了左邻及其生态伙伴开发应用的效率。Mybay正是在这个平台上生长出来的“累累硕果”。

可以说,华为智慧园区数字平台等于是智慧园区的操作系统和“智慧大脑”,左邻的运营管理系统在其之上衍生出躯干和血管,双方的循环互动,共同让智慧能够流动到园区的每一个角落,让智慧园区真正意义上有了呼吸,获得了持续成长的可能。

[编辑:卢东勃 王容] [责任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