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已营造红树林超1500公顷,现有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 红树林“国宝”地位愈发凸显
2023-04-26 08:52
来源: 南方日报

广东已营造红树林超1500公顷,现有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 红树林“国宝”地位愈发凸显

人工智能朗读:

春日,乘一艘小船穿梭在岛堰之间,满眼绿意盎然,鹭鸟不时掠过上空。细细观察,只见雪白色的桐花开得正灿烂,点缀在一片翠绿之间,鱼虾遨游浅底,水下展现出别样生机。

这里是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拥有超过100公顷“国宝”红树林。此类森林生于海陆交界的冲积滩涂,由木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等组成木本植物群落。当植株内富含的单宁酸氧化,裸露的木材随之变红,故得名“红树林”。

由于潮汐作用,红树林生长的沿海滩涂时常被海水淹没,这些红树林植物“两栖”和“胎生”能力广为人知。有多种红树林植物进化出独特的机制过滤海水的盐分,还有露出土壤的“呼吸根”,使其可以在苦咸的海水中两栖生长;为避免种子被海水侵蚀,一些红树林植物的种子直接在母树上发芽,待潮水褪去后,母树再把新芽“生”在湿润滩涂上,如同哺乳动物胎生一般。

地球上,森林和海洋是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而红树林正处于两者之间,成为交织蓝绿、沟通山海的纽带奇景。在广大热带、亚热带地区虽然都有红树林的分布,但其对生境要求独特,需在河口、内湾水流较缓处形成的泥质滩涂生长,因此红树林的分布面积仅有13.6万平方公里,为全球森林总面积的0.3%左右。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知的红树林仅290平方公里,见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南部是其分布的最北端。湛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拥有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正在打造“红树林之城”。

虽然面积不大,但红树林的作用却不小。随着红树林在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乃至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价值和功能被不断挖掘,红树林“国宝”的地位愈发凸显。如今,中国已成为极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记者在4月21日召开的广东省湿地保护工作会议暨红树林保护专题会议上获悉,今年广东将营造红树林2043.51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1045.04公顷。至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有省级以上重要湿地数量50处以上。

种养耦合模式 为生态与经济寻找平衡点

40多年时间里,湛江市对红树林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作为水产大市,湛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兴起了养殖潮。彼时,在金牛岛,附近的村民在此进行围塘养殖,红树林与水产养殖共存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养殖塘内部分红树林面临逐渐退化的危机。除人为破坏外,生产经营措施不善也对红树林造成了破坏,如养殖塘内水位控制过高造成低矮植物因长期淹水而慢性“溺亡”,红树林退化趋势明显。

随着《国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印发,广东营造、修复红树林任务确定为5500公顷、2500公顷,湛江肩负重任,需营造2813公顷、修复1370公顷。退塘还林作为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的主攻方向,进入了科研人员的视野。

“养殖户在进行水产养殖时破坏了红树林,如果直接清退养殖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引发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5月,我们开始在这片区域开展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模式研发与生态示范探索,以平衡当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下称“湛江湾实验室”)学术主任廖宝文说。

红树林种养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这一布局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依据物种共生互补原理,结合利益相关者需求、环境容纳能力、冲突解决机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治理等因素。

根据湛江湾实验室最新调查结果,湛江市现有养殖塘内红树林面积1054.4公顷,在通明海周边,仅在有红树林分布的养殖塘内实施生态修复便可支撑湛江完成近1/4(约700公顷)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综合考虑环境适应性、生态价值性、经济效益性等因素,湛江湾实验室立足湛江通明海红树林养殖塘,初步筛选出种养耦合适宜品种——较适种红树6种,分别为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漆、秋茄、木榄,其中红海榄环境适生性最强,桐花树和白骨壤次之;较适养水产近20种,其中以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好、适养范围广。

针对红树植物“溺亡”问题,湛江湾实验室提出一套适宜红树种植与生态水位调控技术方案,综合考虑了塘坝地形改造、红树种植高程、水位高度控制、养殖渔获时间等。“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水质,降低养殖塘里水产品的病害发病率,养出来的水产品质量更好。而且红树林大量的枯枝落叶,即凋落物沉积到土壤里被微生物分解后能为鱼虾提供饵料。如果养殖塘里红树林占比多的话,饲料的投喂量还能相应减少,节约养殖成本。”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丁新原说。

红树林种植和生态养殖耦合模式,现在还在全省多地开展实践。“阳江阳西县程村湾通过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打造海洋牧场,在养殖塘区域开展红树林种植和生态养殖耦合模式,生产出了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程村蚝,增加了海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广东省林学会林业经济与碳汇专委会秘书长段伟说。

调节温度、缓解内涝 帮助城市“寻回”生态功能

广东夏秋季常有台风,渔业受其影响尤甚。2022年7月2日,台风“暹芭”扑向粤西,让阳江、茂名、湛江三市的渔民提心吊胆。阳江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台风卷携暴雨威力极大,一旦冲毁养殖设施,塘内鱼虾冲入大海,他们的损失将达上百万元。

而在位于雷州调风镇的九龙山湿地公园,当天的监控画面却记录了一幕奇景:劲风呼啸,在水面勾出层层白浪,翻涌着撞向岸边,碰到红树林时,原本的汹涌能量却被细细化解,变成股股细浪涓流消失在丛林之中。“红树植物强大的根系和枝干能释放海浪冲击力的80%,有助于抵御和降低风浪对堤围的侵害,守护渔村农户生命财产安全。”段伟说。

防灾减灾,防风消浪,红树林的功能在抵御台风“暹芭”的工作中得到有效检验。而在科研工作者看来,这些功能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一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红树林为代表的天然湿地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城市湿地的保育可视作城市建设的一次‘长线投资’。”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说。

范存祥已和城央湿地打了10多年交道,见证了广州海珠湿地从开始建设到今年2月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全过程。在他看来,组成城市的建筑、道路等无法吸热吸水,因此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城市内涝等情况将随着城市的扩张而愈发严重,影响民生,进而削弱城市竞争力。

若要以人工方式帮城市“寻回”这些生态功能,比如大规模兴建人工管网,其成本投入将是天文数字,后续的运行维护亦费时费力。此时,若城市有一块红树林或其他种类湿地,其强大的吸热能力将在城市中形成温度“冷岛”,冷热对流形成风,既有利于降温,又利于吹散PM2.5等颗粒物污染。

“水网密布的湿地生态系统,对城市雨洪调节的作用更不必说。”范存祥说。通过适当人工干预,湿地可以在雨季来临前先行放水调蓄,收集雨水后再择低潮位排出。这一作用被形象地比作脸盆:家中漏水时,有一个脸盆接水,比漏得满地要方便得多。

超级城市中有一块超级绿地,在全球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反复出现,隐然已成规律。2020年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获最高评级Alpha++的纽约和伦敦分别有中央公园、海德公园,两块绿地面积均超过100公顷;Alpha+级城市中,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以大面积城市绿地闻名。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广东将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方式,依托美丽海湾、万里碧道、湿地公园和小微湿地建设,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湿地生态绿意空间,增强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打造一批湿地特色产品品牌。

丰富生物多样性 固碳增汇能力强大

业内常用“地球之肺”比喻森林,用“地球之肾”比喻湿地。而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兼具两者的生态功能。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位居全国首位。从湛江到汕头,红树林在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组成了一条绿色生态廊道。

省林业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境内的红树物种种类多样性丰富,现存多处天然红树植物古树群落和珍稀红树植物小种群,整体资源禀赋优异。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红树林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超高生产力的重要来源。“我国红树林单位面积物种丰富度是海洋平均水平的1766倍。红树林作为鱼、虾、贝和鸟类的栖息和繁殖之所,为海洋生物提供的食物占全球沿岸生态系统的一半。”段伟说。

在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龙迪看来,包括红树林在内的自然保护地与公园等人工设施的根本区别,在于生物多样性。无论是协助农业生产,还是参与城市生态调节,自然保护地在同等面积下产生的效果都高于人工设施。

因此,广东近年来致力于建设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部、惠州惠东考洲洋等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截至2023年3月底,我省已完成营造红树林1598.89公顷,已修复现有红树林620.94公顷。“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已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然而,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复杂的生态,红树林的营造修复难度要大于一般的植树造林。在金牛岛的修复案例中,“我们综合考虑种养品种的淹水需求、当地潮汐特征、现场地形地貌、土方平衡、施工工程量等多因素设计种养区的潮沟和水位,希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丁新原说,“当红树林长起来了,水生生物种类多了,也会引来更多的鸟类,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更加丰富。”

如何既不破坏“原住民”生活,又让红树林产生经济价值?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成为一条新思路。“红树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是热带森林的近6倍,强大的固碳作用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段伟说。

为了实现“蓝碳”价值,使红树林碳汇进入市场交易,2021年,湛江就开展了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该项目通过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的评审,项目发起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说,这相当于获得国际通行的碳交易“许可证”。

针对红树林的蓝碳实验,近来还取得了新收获:4月4日《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版)》印发,红树林“蓝碳”碳汇进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该《方法学》的出台就像股票上市,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碳汇价值。”湛江市政协副主席、生态环境局局长关卉说。

诸多保护修复举措多管齐下,自然界也给出反馈。广东现记录野生鸟类5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6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07种,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鸟类被认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种类、数量、种群行为等指标可被认为是广东生态环境整体恢复的标志性事件。

汇聚保护合力 打造自然教育特色品牌

“来了个仙子。”4月13日,科普作家“花落成蚀”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深圳红树林中的鸟类活动照片,其中,一只水鸟涉水觅食,姿态蹁跹,照片一发布就引起热议。

“这是‘黑琵’?现在还在深圳吗?”网友在评论区问道。

“上月底还不少,都出繁殖羽了,感觉会有部分‘黑琵’成为深圳留鸟。”“花落成蚀”回复道。

科普作家与网友高度关注的“黑琵”,学名为黑脸琵鹭,这种珍稀候鸟秋季南迁至广东沿海越冬;眼下已到三四月份,黑脸琵鹭本应返回北方,却还在深圳发现其踪迹,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在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深圳发现黑脸琵鹭变“留鸟”,或成为广东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关键事件。过去,正是因为栖息地被破坏,导致黑脸琵鹭种群严重下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濒危”(EN),2021年“升级”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因体色黑白、数量稀少,黑脸琵鹭在圈子里有“湿地熊猫”之称。如今,随着红树林生态逐步修复,黑脸琵鹭有了良好越冬栖息地,其种群数量重新扩大,现已超过5000只。

广东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和越冬歇息地,红树林组成的生态廊道恰好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区的一段吻合,位于深圳、香港之间的后海湾深圳福田红树林与香港米埔湿地两座国际重要湿地位于后海湾南北,是近10万只候鸟的“中转站”。

候鸟来不来?过得好不好?成了深港两地居民关心的话题,各种形式的合作也随之开展。科研层面,黑脸琵鹭种群数量超5000只的数据,就是由香港观鸟会主导,两地官方、民间密切配合,观察多年形成的结论;普通市民层面,粤港澳自然教育季、粤港澳自然观察大赛吸引着来自大湾区各地的自然爱好者参与。

事实上,活化利用丰富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建设高品质的自然教育基地、自然博物馆等,打造粤港澳自然教育特色品牌等,正是挖掘绿美广东文化价值的重要要求。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会长杨中艺介绍,不仅在深圳,全省各地均有环保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保护红树林的宣传教育、净滩行动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众热情参与红树林保护已成为广东的独特现象,红树林保护全民参与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持续保护红树林这一重要生态系统。

对于遨游四海的候鸟而言,深圳和香港之间没有口岸和边界,这个蓝绿交织的海湾就是家。大家对候鸟的感情也不断升温,一同期盼着城市天际线上的久别重逢。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引用一句电影台词表达这份感情:

“郎心自有一双脚,隔江隔海会归来”。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 林露

策划 王溪勇 彭琳 吕虹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