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舞剧《咏春》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和央视,成为现象级作品。从深圳走来,走入每个观众的心里,演员靳东看完称其为“舞剧的天花板”。从深圳到北京,B站到小红书,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它的好评度和受欢迎程度,都在中国舞剧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舞台艺术相较于影视剧、演唱会等大众艺术门槛更高,如何让高雅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是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而难得有一部舞剧能够兼具如此的专业性、亲民性与传播性,不论是时空墙还是次元壁,都在观众的共鸣和感动里一一化解,实现了深圳文化的真正“出圈”。
舞剧《咏春》剧照
这部颇具岭南气韵的舞剧,为什么能从深圳诞生?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指出:“这样一部舞剧诞生于深圳,并非偶然,深圳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而深圳出品亦着墨于中国表达、国际表达。”立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经历,深圳不断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文化深军”队伍壮大
舞剧《咏春》主演张娅姝曾接受南方+采访时说,决定来深圳,她只花了15分钟,“我感受到这里对文化的重视”。多位深圳文艺精品主创人员也不约而同地提到,是深圳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文艺事业的扶持和推动,对艺术家们的创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才使深圳的文艺精品创作获得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