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青海支教队又出发 为山里娃打开一扇“艺术之窗”
2023-03-16 08:30
来源: 深圳商报

第32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青海支教队又出发 为山里娃打开一扇“艺术之窗”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3月16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李红 张妍)3月,南国已是百花争艳,而地处大西北的青海冰雪尚未融化。

继今年2月,第32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贵州支教队奔赴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支教后,青海支教队的志愿者们又启程出发。他们远赴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堆峰乡,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了新学期的艺术课程,让山里娃享受到家门口上艺术班的乐趣。

“募师支教”牵手青海

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牵手青海乡村学校,至今已有3个年头。

2020年,青海师范大学教师韩青玉“叩响”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商公益发展基金的大门。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一路刻苦求学读到了博士。教育改变了他的一生,也让他萌生了通过教育改变家乡孩子的愿望。

据了解,海北州的学校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都建起了“少年宫”,配备了电子琴、古筝、二胡、架子鼓……这些乐器,却没有专业老师开展相关课程。

当韩青玉获悉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后,便毛遂自荐,报名参加了支教行动,实现了“让家乡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艺术教育熏陶”的心愿。

在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商公益发展基金和民盟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携手推动下,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已连续3年选派支教志愿者,向青海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寄宿制小学、泉口镇寄宿制小学和海晏县寄宿制民族小学送去艺术教育课程,令数以千计的当地孩子受益。

为山里娃开设艺术培训课

此次青海支教队的目的地——峰堆乡中心学校,地处平均海拔2600米湟水谷底,在校学生只有100余名。

尽管距离海东市区只有数十公里,但山路崎岖特别难走,单程开车就需要一个多小时。

支教志愿者谢双燕告诉记者,包括她在内,此次前往该校支教的志愿者共有3位,分别教电子琴、书法和舞蹈,每周三午饭后三人便“拼车”前往学校,5点半下课后再一起返回市区时已是夜幕低垂。

谢双燕本身也是在乡村出生、长大的,“那时,乡村孩子学艺术的非常少。”父母将每年一半左右的收入花在她的培训上,“村里的人不太理解,认为我父母肯定是疯了,为了一个女娃学琴花那么多钱。”

高考时,谢双燕考取了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现在从事艺术培训行业。2022年初得知有参与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的机会,她马上报了名。

跟她一样生长于乡村希望回馈乡村的还有书法老师李登甲。他受爷爷的影响,小学二三年级开始练习书法。

家里条件有限,他还记得,当时,练习毛笔字没有墨汁,只能用蓝黑墨水代替。高考时也想过报考书法专业,但家里人认为还是要找一份稳定工作,便报考了一所工程类学校。毕业后,李登甲进入了中铁十二局工作,凭借书法这一技之长还干过宣传工作。

工程人走南闯北,李登甲也跑过新疆、西藏、云南、广东等地。2019年,家里老二出生后,他希望更多地照顾家庭,便回到老家开起了书法培训班。支教的书法培训课有20多名学生,去年下半年,因为疫情,线下培训暂停了,他便组织了书法微信群,请家长监督孩子们每天练习。李登甲还自费给他们买了硬笔字帖,希望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募师支教”搭建爱心平台

在峰堆乡中心学校,支教志愿者胡金莲开设的舞蹈课非常受欢迎。去年有26名学生报名,今年一开班就有30多名学生报名,“因为舞蹈教室面积有限,我不得不将学生控制在30人,有些柔韧性和协调性实在不行的,只好暂时不收了”。

艺术培训对孩子们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2022年六一儿童节,只学了3个月不到的电子琴班学生们就表演了节目,弹得都有板有眼的。

对于能到峰堆乡学校支教,3位志愿者都很感激深圳“募师支教”行动搭建的爱心平台,正是这份千里之外的关爱支撑着他们把想法付诸行动。

“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会一直坚持下去”,3位支教志愿者表示,今年除了把培训做好外,都希望能带学生们参加一些比赛或演出,通过艺术这扇窗口,让山里的孩子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