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1日电 3月8日,妇女节的半天假期让北京各大商圈提前热闹了起来。在三里屯,不少人坐在商家门前外摆的桌椅边,享受着春日的暖风。
树荫下的咖啡外摆区、夜晚路边接地气的小吃和大排档……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各地线下消费也迎来了春天,而在人群熙攘的商圈中,商业外摆正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商业外摆生意火热,户外座位需提前预订
商业外摆并非简单的“摆地摊”,而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餐饮、零售等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经营场所门前或政府指定区域适当设置促销、经营、休闲设施,方便顾客进行消费和休闲活动。
中新财经注意到,随着天气的回暖,更多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愿意呆在户外。
在蓝色港湾,临街餐饮店几乎都会在门口设置外摆区域,且默认前来就餐的顾客选择坐在外面。一名餐饮店服务员向中新财经表示,比起室内就餐,多数顾客更愿意坐在户外。
“周末天气好的时候,外面总会比里面先满座。”据他介绍,节假日生意特别好的时候,户外座位甚至需要提前预订。
去年9月份,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也在三里屯路路侧设置了咖啡外摆区。“走累了想休息的时候就买杯饮料在那儿坐一会儿。”一名消费者告诉中新财经,由于逛街时很难找到歇脚的地方,这些外摆区就成了最佳选择。“肯定不好意思什么都不买就坐在那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向中新财经介绍,外摆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经营方式,而非经济模式。与传统商圈模式相比,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会更强。“消费者不需要带着某种消费目的走进门店,外摆可以随时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增强小微实体商户的线下导流能力,改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