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暖冬”还会持续多久?
2023-01-30 08:0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欧洲“暖冬”还会持续多久?

人工智能朗读:

受欧洲冬季气候反常变暖的影响,1月以来,有着“欧洲天然气价格基准”之称的荷兰TTF天然气期价一路下跌,连跌数周,1月18日一度下跌6.1%,接近16个月来的最低水平。目前荷兰TTF天然气期价每兆瓦时约56.50欧元,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洲温暖的冬天不仅影响了天然气的价格,对当地的滑雪产业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据法新社报道,自2023年元旦开始至今,欧洲持续的“暖冬”天气,让本应是白雪皑皑的滑雪胜地野草丛生,很多滑雪俱乐部因为没有生意,难以正常营业,甚至面临关门和裁员。在波黑亚霍里纳山一家滑雪俱乐部门前,滑雪教练彼得一脸无奈却不失幽默地说:再不下雪,我想会考虑改行做滑草教练了。

1月17日,因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三年的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重新开幕,与以往在大雪纷飞中开幕的达沃斯论坛场景不同,今年达沃斯的降雪量明显偏少,鹅毛大雪更是难得一见,由此引出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话题,也成为与会嘉宾讨论最多的严峻话题。

据欧洲媒体报道, 1月1日以来,反常高温天气席卷欧洲,多国气温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一些地区的夜间温度甚至与夏季一致。此外,温暖的天气还影响了阿尔卑斯山、西班牙北部等多个滑雪胜地,甚至许多滑雪场已经出现雪荒。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样的温暖天气目前仍未结束。专家称,持续时间长、最高气温偏高明显、多地创纪录,是此次欧洲高温天气的显著特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欧洲产生了直接影响,欧洲的这场“暖冬”预计还会持续更久。(本版撰文 徐强)

现状

冬季气温普遍偏高

这个冬季的欧洲到底有多暖?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消息称,从2022年年底到2023年开年,欧洲数百个天气观测站都录得创纪录的温度。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一位资深科学家介绍,2023年第一天欧洲的平均气温,比1940年到2022年间一月的任何一天都要高。

以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为例,据法新社报道,2023年1月1日这一天录得的气温为18.6摄氏度,比1918年创下的同期最高纪录还要高出1.8摄氏度。而德国当天则记录到摄氏20度以上高温。世界气象组织称,自1881年有记录以来,德国从未观察到在新年之交有如此温和的气温。匈牙利布达佩斯度过最温暖的圣诞平安夜之后,1月1日元旦气温高达摄氏18.9度。

另外,波兰、丹麦、荷兰、白俄罗斯、捷克、西班牙、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国在全国范围内创下高温纪录。

据路透社报道,进入1月以来,西班牙的气温异常高。北部巴斯克自治区的81岁的居民欧塞维奥·福尔黑拉表示,往年这时节“这里经常下雨,天气寒冷”,但今年“感觉像夏天”。

长期追踪全球温度极值的气象学家Herrera介绍,波兰科尔别卢夫录得19摄氏度的新纪录,这一温度通常五月才出现,比一月平均气温高18摄氏度。捷克的亚沃尔尼克1月气温通常为3摄氏度左右,近日却冲到19.6摄氏度。

在瑞士,元旦的最高气温冲到了20摄氏度,打破了阿尔卑斯山北面的一月气温纪录。

滑雪产业遭遇打击

异常的“暖冬”给欧洲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滑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称,近期,由于温暖的天气和低降雪量,北阿尔卑斯山和法属比利牛斯山脉的部分低海拔滑雪胜地不得不关闭。

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附近的亚霍里纳山曾举办过1984年冬奥会的项目,但今年由于雪量不足,本应该是旺季的时节却游客稀少。

波兰南部的札科帕内取消了原定1月初举办的跳台滑雪赛事。在瑞士滑雪胜地阿德尔博登,1月14日举办的高山滑雪世界杯,因雪坡上雪量不足,裸露着淤泥和草皮,只好启用大批造雪机,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阿尔卑斯山区的冰上汽车和摩托车比赛原定1月13日至14日举行,但因雪量不足已经被迫取消。赛事组织者说,最近几周天气温暖,且预报显示接下来仍没有冷空气和降雪,不适合在1550米海拔处举办赛事。

原因

欧洲气候暖化严重

受暖空气运动叠加途经海域海水温度升高等因素影响

对于今年欧洲遇上历史罕见“暖冬”的原因,世界气象组织分析称,今年以来,地中海地区上空的高压区和大西洋低压系统引发了强烈的西南气流,将暖空气从非洲西北部带到了中纬度地区。由于高于正常海面温度,空气在经过北大西洋时进一步变暖。在北大西洋东部,海面温度比正常温度高1至2摄氏度。暖空气在运动过程中,途经海域的海水温度又高于正常水平,温度进一步升高,这些因素造成了新年过后欧洲气温普遍偏高。

此外,“暖冬”是全球变暖这一气候变化的直接体现。

气候变暖正在融化高山冰川并改变欧洲冬季的面貌。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的《欧洲气候状况》显示,在1991年至2021年这30年间,欧洲地区明显变暖,平均每十年气温上升0.5摄氏度。从1997年至2021年,高山冰川的冰层厚度减少了30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分析称,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的分析报告称,地球正在因为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变暖。相比于前工业化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约1.1摄氏度。未来五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50%,这表明《巴黎协定》“争取1.5摄氏度”的全球温控目标可能在2026年前后就会被打破。

在2022年的夏季,欧洲曾经历了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干旱,今年新年刚开始,又经历“暖冬”,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欧洲产生了直接影响。世界气象组织预计,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将成为常见现象,其中欧洲地区的温度将比其他地区上升得更快,其背后推手正是拉尼娜现象和海面异常温暖,变暖的大气层和海洋,正让创纪录高温变得愈加频繁。

影响

反常天气 “烤”验欧洲

“暖冬”不仅打击了欧洲的滑雪产业,也影响了欧洲的农业生产,加剧了粮食危机,潜在的灾害天气风险也在增加。联合国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全球气温到2100年比现在上升3摄氏度,农作物歉收与干旱所导致的经济代价将比现在高5倍。

专家分析,伴随“暖冬”而来的是雨雪等降水快速减少,这将使今年开春后,欧洲有关地区的水电、核电、航运、农业等都受到冲击。以农业为例,反常的气候变暖扰乱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周期,并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农业越来越无法承受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法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2022年农业收成估测指出,夏季的极端炎热和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与前一年相比,谷物产量下降10.9%,玉米下降29.2%,含蛋白质作物产量下降21.3%,甜菜下降10%,马铃薯下降9.2%。

法国面临的气候现状只是宏观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一个缩影。专家分析,全球持续变暖,不仅意味着旱灾与洪灾增多、山火更加肆虐、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加速等生态环境问题,更带来了粮食危机、“气候难民”激增等经济与社会问题。

专家分析,“暖冬”出现或给欧洲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更大压力。英国牛津大学环境专家拉迪卡·科斯拉博士表示,科学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规模将会增加。因此,我们将会目睹更多的极端炎热天气,这些天气将比以前更频繁,温度也比以前更高。

冰川是全球变化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示器,高温之下,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形成堰塞湖等后果,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危害,冰川持续融化导致周边区域河流和湖泊的面积不断增加,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长远影响。

虽然欧洲“暖冬”带来种种不利影响,但在欧洲面临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暖冬”却意外地帮了欧洲的“忙”。据欧洲媒体报道,“暖冬”的到来对天然气供应紧缺的欧洲来说是“雪中送炭”。由于天气温暖导致天然气需求下降,欧洲天然气的储备比往年更加充足。据欧盟统计,截至目前,欧洲天然气需求远低于最初的预期。自入冬以来,欧盟仅烧掉了其天然气储备的17%。“暖冬”使欧洲的供暖需求低于10年平均水平,从而减轻天然气发电的压力。

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报道,这个冬季因为欧洲居民取暖需求的减少,欧洲用气价格出现下跌,一定程度缓解了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紧张局势,给了欧洲各国一点喘息空间。

对策

全球共同行动 减缓气候变化

过去8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8年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公报说,受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浓度和累积热量的推动,过去8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8年,全球长期变暖仍在继续。

据统计,过去30年,欧洲地区气温升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随着变暖趋势持续,异常高温、野火、洪水和其他气候变化因素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整个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迫在眉睫。

世界气象组织应用气候服务主管罗伯特·斯特凡斯基警告说,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紧急行动,类似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未来或成为常态。

据欧洲媒体报道,在1991年至2021年这30年间,欧洲地区明显变暖,平均每十年气温上升0.5摄氏度。从1997年至2021年,高山冰川的冰层厚度减少了30米。格陵兰岛冰盖正在融化,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公报称,2022年的极端热浪、干旱和破坏性洪水使全球数百万人受灾,造成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后,“气候灾难将成为人类面临的下一个危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提出了“共同落实”的口号,就是呼吁全球需要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避免气候灾难的到来。

专家建议,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南北合作。如果富裕国家只想着降低自己的排放量,而不是致力于让每个人都切实用上清洁技术,那么零排放的目标将永远不会实现。

其次,需要分利用工程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规划通往低碳未来的“公正转型”。应意识到能源转型对一些依赖当前能源体系的人来说影响巨大,许多人的生计直接或间接依赖相关产业,因此需要为转型过程中最脆弱群体和地区提供支撑。

同时,需要政策、技术和市场“三管齐下”。激励创新,加大关键领域的研发投资力度,同时利用专门制定的政策,深入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并寻找为技术公司提供支持的投资者和金融市场。

还要加快寻找替代能源,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埃及开罗大学教授瓦利德·贾巴拉说,绿色发展并不是一个替补选项,而是全世界限制碳排放、保护环境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道路。 

[编辑:朱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