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部沙滩为何消失
2022-12-07 07:1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西部沙滩为何消失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西部海岸一角。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2月7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刚刚收官的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和2022深圳国际海洋周活动,点燃了全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热情,也再度勾起市民关注的话题:深圳西部是否可以有阳光海岸相拥的沙滩?

的确,全长260多公里的深圳海岸线上,沙滩作为深圳重要的自然资源,串珠成链,但50处自然沙滩,全部位于盐田区和大鹏新区。探寻沙滩演变轨迹,厚重的蓝色文明翻开了尘封的扉页。

西部沙滩与古盐场的千年之约

“深圳西部也曾有沙滩,还因海而兴,赓续千年海洋文明。”在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长、文物保护专家彭全民的研究中,西部众多与“盐”有关的古村落、古遗迹,如同沙滩上留下的一串串历史足迹。

宝安开门见海,自古就有“千年盐场”美誉。典籍记载:古人视盐为宝,有盐则安,故县名谓“宝安”。这段历史,最早可见于汉武帝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宝安南头是全国28个设有盐官的郡县之一。明洪武二年(1369年),广东12个盐场有4个在宝安境内。距今300年前,新安县超半数子民为盐民。

龙津河畔的沙井古镇,至今矗立着一座始建于宋“嘉定庚辰立石”(1220年)的龙津石塔。这是深圳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寄托了800多年前盐民对“宝塔镇河妖”和风调雨顺的期望。

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始兴于500多年前明朝的“辞沙”祭妈祖大典,是南山赤湾天后宫传承至今的传统民俗活动,出海者在海岸沙上祭祀天后3天,祈求保佑,方出使外国,故谓“辞沙”。

西部沙滩与充满诗意的“合澜海”

“深圳西部海岸线绵长,尤其是咸水在茅洲河、碧头河口与淡水交汇,产生丰富的硅藻类浮游生物,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牡蛎养殖场,孕育了久负盛名的沙井蚝。”据宝安区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程建研究,深圳西部沙滩曾与一个充满诗意的名称“合澜海”渊源甚深。

《新安县志》《东莞县志》记载,宝安古海岸线对开海域,上接西江、北江和东江汇成的狮子洋,南与伶仃洋相连。大虎、小虎二山对峙,将南来的滚滚海潮约束于此,故得名合澜海。

合澜海西部今南沙龙穴岛曾属于新安,扼海上丝路要冲。每逢年初三到初五,龙穴洲春雨如烟,海面惊现“玉宇琼楼”,是著名的“新安八景”之一“龙穴楼台”。

盐场遍布沙滩,成为广盐主要生产基地。而肥美的鲜蚝,也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市集,摆上餐桌筵席。盐蚝之利,带旺了沿岸村落,形成一批繁华墟市,也为宝安商贸文化奠基。

在深圳“四大古墟”之一的新桥街道清平古墟,建于清朝的永兴桥是深圳现存最古老石拱桥。斑驳的青石板踏过无数赶墟人的足印,演绎了深圳版“清明上河图”。

风起伶仃洋,潮涌“黄金内湾”

风起伶仃洋,明月照古今。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地理测绘标注将“珠江口”改为“伶仃洋”,“合澜海”隐入了历史尘烟。被岁月潮水抹去的,还有深圳西部的一处处沙滩。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的专家们研究发现,珠江口潮汐与径流动力存在差异。在径流作用、潮流作用、盐淡水混合作用及风浪等因素影响下,伶仃洋两岸逐渐形成三江汇合、八口分流、三滩两槽的分布格局。同时,受地球自转影响,世界性的大河入海口,泥沙往往在西边沉积。显示于卫星地图上,珠江口西岸被一片黄色覆盖。深圳西部所属的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更符合建设深水港的自然条件。

“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马海鹏在多年的追踪调查中,亲历了深圳西部修复自然沙滩、建设人工沙滩无果的探索和遗憾。

马海鹏说,2017年,深圳湾一片乱石滩涂曾尝试改造为人工沙滩。但受限于深圳湾属于滩涂性内湾、临海淤泥堆积、水动力交换条件差等因素,大量优质洁净的海沙最终成为污黑发臭的沙泥。事实上,深圳西部海岸线已不具备大面积修建人工沙滩的条件,充分挖掘西部海洋文化优势,谱写海洋经济、民生新篇章或许更有意义。

珠江奔流,向海而生。2022年6月,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一湾环抱之下,珠江口两岸焕发勃勃生机。

[编辑: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