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粤来粤好】广州民政倾力守护“一老一小” 民生答卷有“厚度” 幸福生活有“温度”
2022-10-11 10:02
来源: 金羊网
人工智能朗读:

【奋进新征程·粤来粤好】广州民政倾力守护“一老一小” 民生答卷有“厚度” 幸福生活有“温度”

文/符畅

“每天过来和‘老友记’聊聊天,参加文娱活动,比自己在家待着好玩多了!”65岁的周叔是广州天河区天河南街颐康中心的常客,看书、弹琴、吃饭、聊天,“家门口”的颐康中心极大丰富了和周叔一样的退休老年人的生活。

“这里环境非常安静,我喜欢过来写作业、看课外书,还有志愿者姐姐教我做功课。”每天放学后,12岁的郑烔裕都会到白云区三元里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基地“打卡”,除了享受良好的学习氛围外,他还经常参与该基地举办的各类宣教活动,增强法治和安全意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老一小”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民政部门不断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交出一份有厚度的民生答卷,为全市213万名老年人和223.95万名未成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生活。

养老服务: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服务更精准

近年来,广州聚焦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积极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者饭堂等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聚焦解决“服务谁”问题,广州科学确定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和内容,让养老服务更精准。健全全市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制度,评估结果由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共享互认。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证的基本养老服务,优先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经济困难家庭中的孤寡、失能、重残、高龄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出台《广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提供以失能照护为主要内容,涵盖全体老年人供需对接、服务供给、服务保障、医养康养、权益维护等5大类24项基本养老服务,明确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服务要求、申请流程,并逐年进行动态调整。

目前,广州已建立以养老机构为支点、居家社区为主阵地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有4000多处养老服务设施,社区覆盖率达100%,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持续保持在38-40张左右,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80%,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占全省32%;实施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建成颐康中心178个,实现镇(街)全覆盖,并逐步辐射村居;通过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设立家庭养老床位1.6万张。开展助餐配餐、医养康养、家政养老“3+X”创新,建成长者饭堂1094个,为44.5万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

普惠型养老床位占比达七成,确保养得起

聚焦解决“养得起”问题,广州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推行长护险,修订实施长护险试行办法,保障范围从重度失能人员扩增至全体有照护需求的失能人员,提供41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及34项医疗护理服务,有效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

加大财政补贴。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家庭养老床位建床补贴、适老化改造资助、特困照料服务补贴等政策;资助特殊困难及高龄老年人享受“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增强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意愿。发挥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托底作用,特困老年人免费入住;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按照低保标准(每人每月1196元)收费。

实行普惠收费。通过协议约定享受政策优惠和政府资助的普惠型养老机构服务收费不超过城市常住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委托运营协议中明确全部实行普惠型收费,全市普惠型养老床位占比达70%。

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服务更优质

聚焦解决“谁来养”问题,广州在切实履行政府兜底线保基本职责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市场力量发展养老服务,切实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社会力量举办基本养老服务给予场地优惠、税收优惠以及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星级评定补贴、医养结合补贴等,本地、外地和境外投资者举办养老服务项目享有同等待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养老企业7800多家,占全省总量的34.6%;全市75%的养老床位、98%的养老服务综合体、97.5%的长者饭堂、95%的生活照料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社会参与广度、深度居全国前列,社会力量已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

此外,引入公益慈善资源。建立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时”平台,鼓励初老志愿者参与服务,连续七年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资助培育399个创新性为老服务项目。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举办全市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搭建网上对接平台,2019年以来供需对接293个项目、涉及金额3.87亿元。

·案例·

颐康中心镇(街)全覆盖,实现养老“一碗汤的距离”

每天中午11时许,72岁的张伯都会步行来到天河区天河南街颐康中心长者饭堂就餐。“一分钟就走到了,饭菜也符合口味,还能在这和老朋友下下棋、‘吹吹水’,大家见面都很高兴。”他说。

据悉,近年来,广州市着力推进每个镇(街)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每个村居设置至少1个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等功能的村居颐康服务站,全面形成“1+N”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主阵地。目前,全市已建设颐康中心178个,实现镇(街)全覆盖;建成村居颐康服务站1111个,计划今年底覆盖50%村居、2023年底实现村居全覆盖。

其中,天河南街颐康中心于2021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据该颐康中心主任曾淑姿介绍,颐康中心通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等综合养老服务。“目前,我们设有全托床位27张,均为护理型养老床位,实现养老‘一碗汤的距离’,方便亲属就近探望。”曾淑姿说。

天河南街颐康中心社工主管李树基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年逾八十的郑爷爷,此前因中风跌倒住院,生命垂危。经抢救回来后,郑爷爷只能卧病在床,依赖胃管进食。“去年底,郑爷爷被转来颐康中心全托照顾,我们组建了由社工、护士、护理员、康复师组成的个案小组,为他制定专业的康复计划。经过几个月的吞咽功能训练,他渐渐可以拔掉胃管自主进食了,肢体能力也有所恢复,可以慢慢扶着助行器走动了,现在经常和我们聊天、下棋。他的家人就住在附近,过来探望很方便,家人也很感激我们,说就像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李树基说。

曾淑姿介绍,除全托、日托、临时托养外,家庭养老床位也是比较受老年人欢迎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目前,该颐康中心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36张。“通过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和专业化服务三入户,老人在家里也能获得类机构化的专业照护服务,满足了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她表示,家庭养老床位建好后,借助智能化设备,在系统后台就能实时监测居家老年人的居家安全和身体情况,如遇意外会及时上门处理,老年人也可以一键紧急呼援。同时,护理员、护士、社工等会根据老年人需要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另外,颐康中心每天还会安排各类活动,如认知锻炼、卡拉OK、手机网购班等,丰富老年人的文娱生活。“刚退休的时候觉得自己在家很无聊,来颐康中心,不仅可以吃饭、看书,还能参加各种活动。在这里和年轻人聊聊天,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心胸也开阔了。”65岁的周叔对颐康中心的服务赞不绝口。时常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李树基也表示,对他们来说,颐康中心搭建了社交的平台,帮助他们开拓更多兴趣、结交更多朋友。

未成年人保护:

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民政部门全力推动儿童福利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儿童福利方面的公共投入逐年增加,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保障标准提高,保障对象扩面,认定程序更加完善……近年来,广州民政部门推动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兜住兜牢儿童生存发展的底线。目前,广州市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2808元/人/月,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医疗救助方面,“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进一步降低报销门槛,放宽了定点医院限制,拓展了资金资助范围,建立了兜底孤儿医疗费用机制;2019年出台的《广州市医疗救助办法》明确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广州还创新孤儿成年后的安置模式,最大限度帮助孤儿成年后融入社会。大力推动儿童福利标准化建设,发布全省首部儿童福利机构地方标准,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

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广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关爱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撑起一片蓝天。2017年2月,广州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8年6月调整为广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

构建“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服务保障体系和“社区专职人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社工服务(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社会力量”三重关爱保护网络,推动关爱环境优化和服务质量提升。

推进“社工+”青少年服务模式,全市社工服务站和未成年人社工服务专项配备青少年事务社工,直接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

2019年5月,率先在全国开通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服务热线,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地区。

2020年,制定《广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志愿服务工作指引(试行)》,规范关爱两类儿童志愿服务工作流程。组建广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志愿服务队,深入一线为两类儿童提供精准服务。

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广州持续推进未保工作体系化建设,形成立体化、全方位保护体系,推动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广州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覆盖设立区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与镇街、村居工作队伍无缝衔接,形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保护网络。

2019年1月,原广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更名为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职能相应调整拓展为对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和临时监护、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培训、各区业务指导协调、部门协作联系对接等,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强。

15岁的小赖一直与祖母在广州生活,祖母去世后,陷入无人监护困境,被送入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此时,小赖已升读初二,他本人希望重返校园,学习职业技术。于是,工作人员陪同小赖回到户籍所在地,申请当地民政部门支持,将其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同时按照小赖的意愿,帮他报读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并争取到校方免除学费优待及爱心企业给予的资助,让小赖得以专注学习,顺利毕业。

2019年,全市11个区全部建立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是全省首个实现市区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的城市,走在全国前列。同年5月,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承担理论研究、个案现场介入、远程指导、残疾康复、重病救治、法律援助及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2021年,广州市将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等纳入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写入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来谋划部署推进。印发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方案,越秀区、白云区作为第一批申报创建单位,探索了越秀“123456”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和白云“1263”未成年人保护全链条工作模式,确保创建工作有目标、有规划、有试点、有样板。

·案例·

广州白云:打通基层“未保服务”“最后一米”

深蓝色的“法治护航区”,精选部分未成年人保护法细则,向未成年人普及法律知识;橙黄色的“智取安全岛区”,引入交通安全标识、消防小课堂等内容,向未成年人普及安全知识……走进白云区三元里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基地,丰富多彩的墙面设计一下就能吸引小朋友们的目光。

每天放学后,不少学生会选择来到这里看书、写作业。“从家里走过来只要10分钟,一般待到傍晚6点左右再回家吃饭。”就读于广州铁路第五小学六年级的郑烔裕说,他很喜欢这里安静的氛围,志愿者哥哥姐姐们也经常带他参加各类活动。

“家长平时工作忙,孩子放学后可以过来做作业,我们有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三元里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工作人员沈银萧说,基地内还设有绘本区,志愿者会引导孩子们进行绘本阅读、益智游戏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三元里街社工服务站也入驻该基地,青少年或家长对于亲子关系存在困惑的,也可以向专业社工寻求帮助。

社工王可介绍,今年,该社工站就接收了一个学校转介的个案:一位7岁小朋友,疫情期间随父母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再回到广州后,对上学出现了明显的抗拒情绪。“我们走访了解到,他是因为和家长没有建立安全依恋,从而出现分离焦虑。于是我们建议采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请家长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同时让老师、家长对孩子给予更多肯定和鼓励,并通过相关活动,增强他的返学动力。大概两周后,这位小朋友就能正常上学了。”王可说。

三元里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基地的创新实践,是白云区深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申报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的缩影。白云区民政局副局长刘巍介绍,白云区积极搭建“1263”未成年人保护全链条工作模式(1个联席平台、2个核心链条、6个工作抓手、3个亮点特色),推动形成工作体系更为健全、服务阵地不断优化、处置能力明显加强、宣传覆盖愈加广泛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

当前,白云区24个镇街和403个村(居)同步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全区427名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会同民政专干、社工等基层力量,常态化落实开展法规宣传、个案会商、跟踪服务、关爱帮扶等工作,打通基层未保服务“最后一米”。

全区1596名困境儿童100%落实分类帮扶保障,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引入专业社工机构,以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对象,为相关有需要的未成年人群体提供临时照料、帮扶救助、心理疏导等服务。

推动未成年人六大保护齐头并进。在家庭保护方面,依托“区-镇街-村居”三级婚姻家事调解阵地网络、403间社区家长学校、婚姻登记处“家庭驿站”等阵地全面压实家庭监护责任。在学校保护方面,统筹成立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12个专项工作小组。在社会保护方面,24个镇街均成立“青苗护卫队”和“巾帼志愿队”,发动近3000名志愿者开展服务;积极链接全社会资源持续开展困境儿童微心愿等服务。在网络保护方面,持续开展整治“黑网吧”、违规网络游戏整治等专项行动。在司法保护方面,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律师库,开设“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专窗”,发出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的全省首份《家庭教育告诫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