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人,9月健康风险提示,请查收!
2022-09-05 16:50
来源: 光明疾控

@光明人,9月健康风险提示,请查收!

人工智能朗读:

9月

气温昼夜温差加大

即将迎来开学季

近期疫情有所反复,防控工作不可松懈

光明疾控提醒您

注意以下健康风险

↓↓

image.png

一、新冠肺炎

【新冠疫情简介】

全球流行优势株Omicron变异株传播力强,境外输入风险将持续处于高水平。我国境内本土疫情仍呈多点散发和点状暴发并存的态势,省外、境外输入风险高。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持续面临本土疫情反弹和输入导致的本土传播及扩散风险。

【防控建议】

1.2022年1月,WHO也再次强调,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目前的重点仍然是减少严重疾病和死亡,以及保护卫生系统。目前,我国一些地区老年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仍然相对较低,一旦感染导致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于还未接种疫苗或未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疫苗的绝对禁忌证,建议要尽快主动接种疫苗。

image.png

2.国内多地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防控形势仍严峻复杂。广大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勤洗手、科学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文明用餐、遵守1米线、常通风、做好清洁消毒、保持厕所卫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方面。

3.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咽痛、干咳、发热、乏力、嗅觉减退等不适症状的,要自觉联系家庭医生,尽快去发热门诊就诊。就医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陪同人员也要注意做好防护。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本病常见于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粪口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方式进行传播。临床表现为手、足及臀部等身体多个部位出现斑疹、斑丘疹或疱疹形态皮疹,并伴有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形成。

【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通过粪便、唾液以及患儿的衣服、玩具、零食之类的进行传染。家长想要预防小儿出现手足口病,就需要做好以下这几点预防措施。

1.勤洗手

想要预防手足口病,首先要做的就是勤洗手,不仅小儿要勤洗手,大人也需要勤洗手,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特别是小儿在外出之后,回到家应该使用洗手液或者是肥皂彻底洗手。

2.不喝生水

手足口病毒是可以进入水源的,如果小儿喝生水,就有可能会将病毒带入身体里面,就会引发手足口病,所以小儿不可以喝生水。不过手足口的病毒是不耐热的,如果生水经过高温煮沸,就可以将手足口病毒彻底消灭,小儿喝了就不会感染手足口病。

3.注意消毒

小儿所使用的各种物品,包括平时的玩具、吃饭使用的奶瓶、餐具之类的,都是需要经常进行消毒。而且要注意小儿,尽量不要跟别人分享玩具或者餐具之类的用品,可以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

4.不要跟患病儿接触

手足口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一旦发现有其他的小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就应该要及时切断传染源,不要跟患病小儿接触,避免被传染。尤其是在学校或托儿所之类的地方,小儿比较多,一旦有手足口病问题应该及时进行隔离,已经感染的小儿不要上学,等到痊愈之后再上学。

5.接种疫苗

想要预防手足口病比较有效的一种措施就是直接接种疫苗,一般来说6个月以上的小儿就可以接种这种疫苗。小儿想要接种手足口疫苗,最好是在一周岁以前完成,如果是5周岁以上的小儿不要再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6.不要去人流密集的场所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节,家长尽量不要带小儿去人流密集的一些场所,比如商场、公园或者是游乐园之类的地方,可以降低被传染的几率。

小儿一旦出现手足口病,主要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口腔有溃疡、疱疹,再有会有发热的现象,不过发热一般不会高烧,而是低热。手足口病一般来说症状都比较轻,家长不要太紧张,只要掌握合理的调理方法,是能够快速痊愈的。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者小儿发烧已经超过三天,而且有嗜睡、呕吐之类的症状表现出来,就应该及时带小儿就医。

【开学防疫指南】

1.建议要查询目的地政策。出行政策往往会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动态而调整,需密切关注出发地、中转地、目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学校的各项防控要求。可以在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中查询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

2.要减少外出行程。返校前尽量减少外出、不聚集、不扎堆,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提前做好规划,错峰出行,尽量避免人员聚集。不前往中、高风险区以及有本土疫情报告的地区。

3.返校前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时刻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及时规范就诊,就医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做好登记报备。返校前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或有与通报新冠肺炎病例活动轨迹交集、重合,健康码非绿码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向学校及社区报告,并配合做好风险排查、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

5.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出行。倡导省外返校人员抵粤后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站前要主动配合做好体温检测、扫描场所码,出示健康码。排队上车时自觉遵守交通秩序,保持1米线的安全距离。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专家提醒:夏秋季节海鲜上市,且气温较高,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产品,易引起食物中毒。

健康知识点: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所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广泛生存于近岸海水和鱼贝类食物中,以温热地带较多,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存在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中,其次为盐渍食品和肉类、家禽和咸菜,多发于夏秋季的6~9月,沿海地区多发。该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一般进食后10~24小时出现症状,短者为3~5小时,长者可达40小时。发病急,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呕吐,洗肉水样便,有时脓血便,腹泻每日5~6次,体温多在38~40℃。重症者可出现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一般在2-4天痊愈,愈后多良好。

预防要点:

1.低温储存食物。在捕捞到海产品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冷冻,避免细菌繁殖;尽量不吃长时间保存的剩菜,若有剩饭剩菜,也应尽早放在冰箱里面,减少细菌活跃程度。

2.食物煮熟煮透。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不生吃海鲜产品等,副溶血性弧菌对酸敏感,烹饪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入适量的食醋。

3.避免交叉污染。避免生鲜海产品及其盛放、处理的器具污染其他食品,装海产品的器具及接触海产品的手应洗净擦干再接触其他食品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