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启动“多多新匠造”行动 推动吉信蒲扇实力“出圈”
2022-08-05 18:1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拼多多启动“多多新匠造”行动 推动吉信蒲扇实力“出圈”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5日讯(记者 陈昕辞)吉信镇位于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距离凤凰古城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当下正值暑期的旅游旺季,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老水车吸引了很多国内游客前来一睹湘西风情。但与古城人民热衷于开民宿,卖特产相比,吉信镇上的苗族村民却另辟蹊径,靠着勤劳双手为自己编织出了一条新的产业。

在吉信镇的苗族村子里,黄明芳在编织蒲扇。(摄影 王鑫)

2016年,从广东打工回来的黄明芳,因照顾孩子留在了老家,开始在镇上做一些手工零活,也成了当地最早从事蒲编的师傅之一。

最近两年,吉信镇的手工蒲扇通过拼多多走出了大山,也意外地带红了当地的蒲编产业,学习蒲编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失传40年的手艺

吉信镇周遭的山上盛产棕树,而棕树叶就是编织蒲扇的主要原材料。当地的苗家也一直都有竹编、蒲编的传统,在沈从文《边城》《萧萧》等名篇中就多次出现过关于“蒲扇、背篓”描述,很多村民直到现在还是习惯于背着一个背篓去镇上赶集。但在黄明芳返乡之前,蒲扇的编织手艺在当地几乎绝迹了。

舒立俊是镇上一家蒲编工厂的负责人,也是当地的行业带头人。2015年,舒立俊决定返乡创业。几经尝试之后,舒立俊还是决定从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寻找突破口。为了调研市场,他还专门去了一趟义乌小商品市场,发现传统的手工蒲扇在义乌很受客商们的欢迎,于是就决定专门做蒲扇。

但从义乌回来之后,舒立俊很快被浇了一盆冷水,因为蒲扇的编织手艺在当地基本失传了。舒立俊说,老一辈手艺人都上了年纪,普遍都六十多岁了,手艺失传差不多有40年了。

为了把蒲编的手艺找回来,舒立俊前后多次深入苗族村寨,拜访请教当地的老手艺人,才把蒲编的手艺重新拼凑了出来。

十几次改良创新

蒲编手艺找回来之后,舒立俊立刻开始招募手工艺人,黄明芳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舒立俊的团队。

舒立俊说,最头疼的还是销路,到底能不能卖出去,心里没底。因为紧邻凤凰古城,舒立俊首先盯上的就是景区市场。为了开拓客户,他先后跑遍了乌镇、婺源、张家界、黄山等一众景区,但一直没有太大突破。

直到2019年,舒立俊辗转认识了在义乌做电商的赵磊,开始在拼多多平台出售吉信蒲扇。在拼多多上线之后,吉信蒲扇的销量迎来了突破,单日的销量很快达到数百把,黄明芳和几位师傅即使连轴转还是供不应求。

舒立俊为村民讲解新的编织手法。(摄影 王鑫)

随着订单量的持续增加,村民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蒲扇给黄明芳们带来了肉眼可见的不菲收入,再加上当地政府的鼓励,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其中,并出现“亲戚带亲戚,村民带村民”的现象。

蒲编队伍拉起来之后,新的挑战又接踵而来。由于失传太久,当地蒲编手艺的手法和设计都远远滞后于市场。经过最初的快速增长之后,蒲扇订单量很快触到了瓶颈期。

“从店铺的消费数据来看,蒲扇的用户普遍集中在北上广深,而且大都是年轻人。”刘俊鹏表示,年轻群体更追求新潮,传统手工艺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年轻人的喜好。

在店铺中,一款采用靛青棉布制作的香包一直卖得很好,刘俊鹏从这款产品中汲取了灵感,建议舒立俊可以在蒲扇的包边中加入靛青、蓝染的元素,没想到大获成功。

除了包边上的设计创新,舒立俊还会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新式蒲扇,与师傅们一一拆解,探索新的编织手法,前前后后迭代了十余次,才确定了如今的样式。

一个夏天卖出20万把

去年一个夏天,吉信蒲扇就卖出了20万把,今年受高温影响,仅6月份的订单就增长了三成左右。

今年以来,刘俊鹏运营的拼多多店铺也多了一些新变化,店铺被赋予了“品牌”黑标,成了平台认定的品牌店,这也意味着吉信蒲扇有了更多被消费者认知的机会。“入夏以来,店内手工蒲扇、麦秸扇等订单增幅非常明显,今年扇子的销售额预计可以破千万。”刘俊鹏表示。

此前不久,拼多多正式启动“2022多多新匠造”行动,重点聚焦像“吉信蒲扇”一样的乡村手工产业,通过流量扶持、品牌打造、电商培训等一揽子措施,推动乡村好物实力“出圈”,带动村民创富增收。

[编辑:陈苏雅] [责任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