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晋”行时⑥|在这些非遗里,蕴含着中国人对幸福的向往
2022-05-20 22:2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文艺“晋”行时⑥|在这些非遗里,蕴含着中国人对幸福的向往


【栏目语】

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歌舞咏言,以书画传情,深圳新闻网记者童小晋将带您一起欣赏这一场深圳文学艺术家的“曲水流觞”。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5月20日讯(记者 童小晋)“像这样将面团搓圆,再加上眼睛和耳朵……”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深圳博物馆非遗展示活动的现场,非遗市级项目传承人、面塑(王氏)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林正在耐心地教现场的观众们制作面塑版的“冰墩墩”。只见他运指如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熊猫就出现在了他的手中。

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王建林正在制作面塑熊猫。

现场观众尝试DIY熊猫。

在现场,王建林的桌子边观众络绎不绝,可谓是一“墩”难求。许多年轻的朋友甚至希望能够自己尝试一下“DIY”。王建林说,近几年,他越来越能够感受到年轻人对非遗的热情:“我们举办过很多活动,带着面塑走进社区、校园,还有博物馆,每次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吸引了很多爱好者围观学习。”

“我的心愿,还是希望能够把王氏有着百年历史的面塑技艺传承下去。”王建林感慨地道,“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也很重要。”

棉塑手作防疫香包。

非遗省级项目传承人、棉塑代表性传承人罗晓琳带来的手作防疫香包,也受到了很多姑娘的喜爱。端午节香囊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一只只精巧的香包里,蕴含着亘古流传的美丽故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每逢传统佳节,棉花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材料,经过民间年轻女子们的巧手妆点,便成了一件件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伴随着朦朦胧胧的少女情怀,一起传递到她们的心上人手中。

这些精巧的香包里,有时也蕴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香包上的图腾有龙、虎、鱼等,是为了祝福孩子平平安安,茁壮成长。传统习俗里,在端午节挂上香囊,更有防疫、驱邪、避害等寓意。

“看到自己带来的防疫香包受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喜爱,看着他们静下心来,亲自参与到香包的制作中,然后很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享受劳动的快乐,我也感到非常高兴,感觉文化‘活’了起来。”罗晓琳笑着道。

内画艺术。

内画艺术起源于画鼻烟壶,这种曾经只有在深宫大院里才能见到的精美工艺品,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小小的鼻烟壶内部,可以画山水、花鸟、人物,柳暗花明,暗藏乾坤。

然而到了现代,内画艺术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非遗市级项目传承人、内画代表性传承人王蒙良介绍了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件平安挂坠,搭配着颜色喜庆的中国结,有着“平平安安”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内画艺术更好地为我们的年轻人所接受,从而让我们的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王蒙良说。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古建筑木艺。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田氏剪纸、古建筑木艺、麦秆(麦金)画……通过这些非遗项目,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中国人对于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平安喜乐的生活。

这些来自民间的精美工艺品,承载着千百年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它们既没有被束之高阁,也没有在时光里蒙尘,而是流转在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欢声笑语里,流转在每一个人对所爱之人“平安喜乐”的祈愿里,反映着人们最朴素、最真实的愿望。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