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跟着非遗游大鹏 | ③ 吹水必备SlowFood

跟着非遗游大鹏 | ③ 吹水必备SlowFood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大鹏新区目前有18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被列入深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

大鹏新区目前有18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节庆品牌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宣传展示,积极探索非遗长效保护路径,利用传统文化讲好“大鹏故事”。大鹏文旅通特推出《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大鹏非遗魅力!本系列推文一共18期,每周推出一期。

2021年,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被列入深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第三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被大家称为吹水必备SlowFood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

葵涌客家茶果是葵涌的客家饮食文化代表,与当地的节俗有密切的联系。茶果形式多样,有清明艾茶果、十月做糍粑,嫁娶婚庆做喜粄等,大部分具有食疗价值,是葵涌客家人的情感载体和记忆传递。

让我们跟着非遗宣传视频

来了解一下

SlowFood

穿山过海,横跨整个深圳,只因为想吃个不到十块钱的茶果,听起来像是“飞去巴黎喂鸽子”的梁朝伟才会干的事儿。但如果你听过它的故事,就会知道它值得。没想到茶果为了成为这一口“美味”,早已准备了数百年。

清朝年间,大批客家人南迁入粤,他们沿途汲取各地饮食精华,使客家饮食文化既传袭了中原传统,又混杂了闽粤赣菜系的特点。客家茶果就是客家饮食文化的一种体现。传统的客家茶果也叫“茶粄”,指的是将粘米和糯米磨成粉或浆所制作成的糕饼。客家人定居在闽粤一带后,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粄”的取材因地制宜,种类也就多了起来。不过,制作手法还遵循传统手艺。

坐标放到葵涌,这个位于深圳大鹏半岛的北边小镇,背靠青山,面临大海。两百年前客家人迁徙至此,根据地理和气候的条件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葵涌客家茶果就是客家人结合当地特有的海产创作出来的美味。

常用到的茶果制作工具有:石磨、石舂、瓦盆、杵槌、擀杖、印模、圆簸箕、蒸笼等。制作步骤主要分为粉团制作、馅料调配、包馅和蒸煮四个步骤。其中粉团制作最为关键,粘米粉和糯米粉的比例、揉面和压面的力度和时长都会影响茶果最后的口感。一般的客家茶果粉皮要用到的材料有:糯米、大米、艾草、鸡屎藤和木薯粉。馅料分为甜、咸两种。甜料用于艾茶果和糍粑,通常有芝麻、花生、椰丝、白糖等;咸料包括白萝卜、腊味、芹菜、五花肉等。

葵涌客家茶果并不是单一品类,每个时节和喜庆活动都有它们限定的茶果cp。这些茶果形状颜色各有不同,过年有红色喜庆的喜粄仔,清明有温润进补的艾茶果,秋收有口感丰盈的白糍粑,结婚有寓意百年好合的赏头圆。一年四季的茶果,全都被葵涌的客家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单就葵涌的菜头角来说,没想到一个巴掌大的菜头角竟然能把农家的腊味和渔家的海味全都囊括在内,馅料包括白萝卜、芹菜、蒜苗、干葱头、蚬仔肉、虾米、腊肉、腊肠等,多达九种,鲜美程度可想而知。

时节不同的茶果cp反映出来的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因时制宜的生存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今在什么都讲求效率的深圳,很少再有人愿意花将近一天时间去张罗亲朋好友来做客家茶果吃了。纯手工制作的客家茶果也逐渐成为消失的童年味道与欢乐记忆。

文巧环,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表达了同样的担心。在她眼中,相比食用茶果,她更看重制作它们的过程--召集大家齐聚茶果制作工坊,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将山海的馈赠包进手中的茶果里,不仅分享了生活的点滴,也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古早时客家人在葵涌守望相助、共建新的故乡的场景,仿佛再一次得到还原。

如果想尝一尝

葵涌客家茶果

可以去这里▽

公交车:乘坐E11路到葵涌中心站,再转车到葵涌茶果研培研修院。

自驾车:定位葵涌茶果店(大鹏新区东区街11号)

下次

如果你也有机会来到葵涌

不妨试一下客家茶果这种slowfood

感受一下凝结其中

来自客家的古早味

编辑 | 张 可

校对 | 王钰洁

审核 | 孙文杰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