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人”在湾区 复兴传统文化,粤港澳青年在努力
2021-12-31 16:3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汉服人”在湾区 复兴传统文化,粤港澳青年在努力

人工智能朗读:

今年11月21日,首届大湾区汉服节在澳门举办,次日在香港大学举办的1122全港华服日中,跳水女王郭晶晶及其先生霍启刚也穿上了汉服参加了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广州,作为今年全国汉服节出行活动的主会场,参与人数也得到了新的突破。

汉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根据艾瑞数据中心以及申万宏源研究,2018年汉服市场规模约10.8亿,2021年则预估达到100亿,汉服爱好者规模也由2018年的200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680万人。从事汉服销售的从业者向南都记者表示,大湾区目前是整体汉服市场中消费者聚集度较高的地域。

湾区汉服人士希望,未来可以在大湾区举办「汉服+」文化巡展,不同的城市都可以尝试,可以把握深合区发展的机遇,“将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当成重要的资源对待,既能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又能让世界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汉服广东”社群主要负责人汪家文

制造场景和环境,让大众穿上汉服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汉服广东”社群主要负责人汪家文从事汉服推广工作已经十几年了。2005年,他还是一名大学生,通过网络论坛第一次接触到了汉服,仿佛打开了新世界,但那时候因为线下活动少,汉服宣传大多集中在线上,通过汉服照片等美好形式带给观众视觉冲击,但相关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毕业后,他先后在广州、成都等多地工作,发现汉服日常宣传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包括活动前期的踩点、谈判等工作,“如果仅仅是把汉服推广当成业余兴趣,是完成不好的”。于是2017年,他开始专职做汉服推广,并于2019年2月和小伙伴们一起重组成立了汉服广东。

最初,他们以汉服专委会名义组织活动,后来为了方便而转制为企业主体。除了与全国数百家汉服社团建立联络关系,汉服广东也发动大量汉服社团参与活动宣发,将活动触达到更多汉服与传统文化人群。

为纪念2003年汉服重现街头,每年11月22日是全国汉服出行日,并由此衍生出汉服节。据介绍,2019年广州汉服节出行活动有约2500人,去年达到3000人,2021年广州作为全国汉服节的主会场,人流量也取得了突破。

尽管如此,汪家文认为最近两年是汉服发展的瓶颈期,其中一个原因是汉服宣传商业化、娱乐化和道具化,有点脱离群众生活。他表示,此前团中央发起组织“中国华服日”和许多抖音等短视频的网红都为大众很好地科普了汉服,但大家只是停留在娱乐角度去关注汉服,很多人不敢穿,除了害羞,也会认为汉服不方便、妆造要求过高,“因此我们会通过微信等大众化的渠道鼓励大家频繁地组织各类大小活动,制造大量场景和环境让大众穿上汉服”。

汪家文表示,汉服藏有许多寓意,是值得深挖理解的,例如汉服有一条中缝线被认为做人要正直,此外,身穿汉服对人的性格和习惯也有积极作用,不少人穿上汉服后都会更加注意举止的细节。

重回汉唐创始人吕晓玮

大湾区二三线城市存在巨大的汉服消费潜力

重回汉唐是全国最大的汉服连锁实体店公司,其在2006年开设了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其创始人吕晓玮告诉南都记者,根据其品牌电商销量的统计,汉服消费者中女性占比约85%,连续几年保持稳定,90后消费贡献持续提升,贡献销售金额达到整体市场规模50%以上,其中18-24岁的年轻顾客占行业整体客群总量的39%;年轻消费者注重风格和朝代,年长消费者更注重面料及细节材质;爱好者单笔花费多为200-300元,年花费多为500-1000元。

“大湾区目前是整体汉服市场中消费者聚集度较高的地域”,吕晓玮表示,大湾区城市的消费者在全国占比15%,而广州与深圳分别有3.96%与3.14%的比重,“这体现出大湾区的二三线城市也在汉服市场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

广州汉服出行社创始人兼社长李冬武

因汉服与妻子结缘,还举办汉服婚礼

广州汉服出行社是近年新生的汉服协会之一,成立于2018年3月。李冬武是出行社的创始人兼社长,他告诉南都记者,成立出行社是因为发现国内汉服活动较少,只有在节假日时,爱好者才会穿汉服上街,“我想要汉服经常在街头上出现,希望把汉服推向日常化”。

一开始,他们会在周末约出去玩,穿汉服去喝茶、逛公园;今年,李冬武开始拓展业务,决定和人流量多的商场寻求合作,通过例如汉文化展示、游戏以及巡游等方式增进市民对汉服的关注。李冬武介绍,目前为止他们一共举办过5场商业性质的汉服合作活动,有和知名珠宝品牌合作的,也有和广州知名商圈时尚天河、深圳的天虹广场、西乡大仟里等的合作,效果都不错,“很多人会觉得很美,但有人会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衣服,我们就要跟他们解释这是汉服”。

因为汉服,李冬武还结识到了妻子,他回忆说,他的妻子也是汉服爱好者,彼此因参加不同的汉服活动而熟识,去年,他们举办了一个汉服婚礼,正式结为夫妻。

今年全国汉服出行日刚好举办第18届,广州汉服出行社就组织成员分成不同的小队在广州各街区巡游,如白云区的白云山线、越秀区的越秀公园线、海珠区的海珠湖线等。除了通过身穿汉服巡游,他们还在特色的地标打卡,录制视频祝福汉服出行日“18岁生日快乐”。李冬武认为,单靠民间组织的力量难以推广汉服,政府可以在城市中增加汉服文化的打卡点,吸引市民前来体验。

夫子会山海华服组组长周可依

郭晶晶、霍启刚也穿上汉服参加活动

周可依是一名在香港读书的湖北人,也是汉服的十年老粉。她从高中开始关注汉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美,有独特的东方之美,了解后发现汉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说它的服饰结构、纹饰、配件、形制类型等等”。大学时,她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当时有个特别热门的话题是带着汉服去旅行,于是她就穿着汉服到各个省份的景点游玩,刚开始时会有人把她当成景点的工作人员,要和她合影,慢慢地,更多人能认出这是汉服,甚至会有外国游客主动上前打招呼,夸奖汉服很好看。

她本人也是夫子会山海华服组组长。夫子会是香港本地一个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的慈善机构,成立于2012年,周可依介绍,协会目前有30多位理事,以及过百名义工,旗下的山海华服组就是负责汉服的推广工作;自成立起,夫子会就开始举办国际华服节,邀请政界嘉宾,在香港标志性建筑举行,向本地市民和游客展示华服的魅力,至今已经举办超过10届,“我们希望通过组织活动,向各阶层市民推广复兴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信仰”。

周可依介绍说,夫子会面向香港举办国际华服节、全港华服日以及华服论坛等活动。今年11月22日全港华服日在香港大学举办,跳水女王郭晶晶及其先生霍启刚也穿上了汉服参加了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次活动在微博已经获得超过2.2亿阅读量,引发1.7万条讨论,在抖音上有332.7万热度”。此外,他们面向本地的40多家中小学推广汉服,向年轻人宣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助同学成长。她表示,早在2015年,夫子会便获得香港优质教育基金支持,与中学合作,在学校推行中华文化创意艺术学堂;2019年开始,让同学们穿着汉服参加自己的成人礼;他们还会在中学里举办国际中华传统服饰汇演,让同学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进行展示,也会在不同学校筹办文化嘉年华,当中包括华服摊位和相关表演。

来香港后,周可依也会穿着汉服出门,但与内地方兴未艾的汉服协会相比,香港本地的汉服协会数量很少。她告诉记者,目前香港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汉服协会只有9家,为此,在上一届的华服论坛中,夫子会邀请到了这9个汉服社团机构,去签署全港华服日的倡议书,由夫子会担任发起机构,“我们倡议全民穿传统民族服饰,与嘉宾共同倡议香港市民和游客在每年节日及重大场合穿中华服饰,鼓励所有华人日常穿华服工作生活,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宣扬中华美德,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

周可依观察到,近两年汉服在香港发展特别迅速,消费人数增多,“不仅是港漂的内地人会买,很多本地人也开始购买汉服”,她发现,目前香港的汉服消费群体集中在汉服爱好者以及做汉服推广工作的学校机构,但对他们来说,在香港购买汉服是一件不方便的事情,因为香港现在只有2家汉服体验的工作室,没有本地的生产或销售商,也没有本地的汉服品牌,“他们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购物,跨境在淘宝或其他网络平台购买内地生产的汉服”。

这也是周可依觉得汉服在香港仍有许多发展空间的原因之一。她认为,很多香港市民习惯去实体店购物,他们想穿汉服但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未来可以加强整个大湾区的跨境电商的合作,以及打造香港本地的汉服品牌,在香港开设汉服的实体店”。

周可依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上个月,她参加了其他汉服社团举办的活动,原本以为大家都是年轻的小女生,但去了后发现,20个人里,大部分都是本地的中年人,“有的儿女跟我差不多大,我问他们是从什么渠道了解的,大家都是通过抖音、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了解的”。而且她发现,这群香港本地的爱好者还会去学习传统的礼仪,包括汉服的舞蹈等相关的文化,“当时我们一起在金钟跳一个汉服的舞蹈,还是他们教我跳的”。

香港汉服协会“紫荆汉韵”负责人颜海茵

用汉服展示华夏民族的风骨及文化

香港汉服协会“紫荆汉韵”的负责人颜海茵也告诉记者,香港目前没有汉服实体店,只有二手转让,但头饰和饰物都有香港同胞自制和销售。她自己本人也是大费周章才走上了汉服推广之路。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古装就已爱上汉服了,可当时并没有汉服的概念,现实生活里也找不到这样的服饰,只能够穿上和服或者韩服满足一下。2016年,当时在新西兰的她听到身边香港朋友喜欢去淘宝网,就好奇研究了一下,惊见汉服出现在网页里,“我很高兴,等待了20多年汉服终于出现了!我一下子订了一箱汉服由中国寄到新西兰,运费也付了很多”。

后来她发现自己浪费了很多钱买了不正确的汉服,因为有很多汉服知识她当时并不知道。回到香港后,她发现有不少香港人也喜欢汉服,就开始一齐学习汉服的基本知识,成立了紫荆汉韵,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一起研究汉服和汉文化。颜海茵介绍,协会除了追求正确形式的汉服外,也要不时学习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因为复兴华夏文化,就必须提升内在素质,从而由内在至外在的汉服去展示原本华夏民族应有的风骨及文化”。

颜海茵表示,她在街上穿汉服时,会向好奇的路人讲解这些是我们华夏民族真正的传统服饰,也会向他们行礼,让他们亲身体验华夏文化,“因为他们很多都觉得汉服是虚构的衣服或cosplay服”。周可依也观察到,在汉服选择上,一些香港的爱好者偏爱精致华丽、现代潮流风格的款式,而非传统复原款,“很多香港市民可能并不了解本民族的服饰,所以以后会大力加强汉服的科普跟宣传”。

对于未来的发展,颜海茵表示计划在香港推广有关传统礼仪,例如成人礼、开笔礼及汉式婚礼仪式给大家体验一下,向更多人推广。周可依也希望,未来香港的汉服协会可以加强和大湾区其他城市汉服协会的交流,“通过在线讲座的形式,邀请湾区其他社团跟我们分享活动组织的经验,以后可以一起合办一些活动,加强在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合作”。

澳门青年国际艺术文化协会会长、大湾区汉服节发起人张嘉乐

希望未来可以在大湾区举办汉服节巡展

11月21日刚刚结束的2021大湾区汉服节暨汉服展演大赛是中国首个大湾区汉服节。据了解,本次比赛有超过200位选手报名,最后有10位来自湾区不同城市的选手进入决赛。大湾区汉服节的发起人张嘉乐介绍说,决赛除了有传统汉服展示,还有时尚汉服的展示,欢迎选手做混搭,向观众表达自己搭配的理念。

他同时也是此次活动主办方澳门青年国际艺术文化协会的会长。张嘉乐自小在澳门长大,他向南都记者表示,他从很多年前就开始对汉服感兴趣了,但那时只是单纯觉得演员们都穿得很漂亮,没有很特别的感受,而开始“入坑”汉服则要感谢他的太太,“那时和她组织一个汉服文化推广活动,直到亲身完整地把一整套汉服从头到脚穿戴好,当下才感受到汉服的底蕴,汉服原来除了漂亮以外,还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凝聚、团结在一起,再加上身穿汉服时可以很好地与各种中华文化活动进行融合,通过汉服作为载体深深体验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那一刻开始深深地爱上了汉服,亦有了非常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但随之他发现汉服在澳门未真正普及,也没有形成特定消费群体,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相关的商家,于是在2018年,他成立了澳门青年国际艺术文化协会,这也是澳门首个正式注册获认可并在推动汉服文化的社团,“希望通过我们的积极推动,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欢汉服,从而慢慢发展起来”。

这一次的大湾区汉服节,得到了外界热烈的反应,有15个大湾区的汉服团体响应,尤其是香港的汉服团体因为疫情未能亲身出席,便组织了数十位香港汉服爱好者用心制作了打气视频为汉服节赋能,“对协会在中华文化的推动与发展上,是信心和肯定,带动更多市民融入及体验中华文化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在汉服节期间,除了汉服比赛,还有国风市集,提供汉服体验、传统游戏、国风饰品、传统美食等不同主题的活动给市民游玩,“使之变成一个中华文化嘉年华的感觉,希望未来可以在大湾区举办一个巡展,不同的城市都可以尝试,可以把握深合区发展的机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澳门这个桥梁更好推广出去”。

如何让汉服作为载体去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呢?张嘉乐告诉记者,日前,协会参加了唐代壁画文化特展走进港澳校园的活动,一群汉服爱好者以唐制汉服参与展览,因此有了汉服+壁画展的创新玩法,通过这次活动,他对未来汉服推广有了新的想法——“汉服+”,如汉服+茶道、汉服+音乐、汉服+国学等。同时,他表示,协会还和湾区其他汉服团体保持交流,例如参与深圳汉服文化协会举办的活动等,“最近也积极与湾区、台湾的汉服团体共同研究未来策划大型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化活动的可行性”。

他认为,协会正处于澳门-中葡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心点,通过如大湾区汉服节等活动,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再创造、再冶炼和再诠释,萃取出中华文化中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愿景的积极因素,而带着这些经提炼的元素走向葡语系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必定能为澳门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做出贡献。“将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当成重要的资源对待,既能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又能让世界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南都见习记者 冯家钜

[编辑: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