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⑦丨凤凰学校李梦真:援藏笔记(二)
2021-09-27 16:3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党史学习教育⑦丨凤凰学校李梦真:援藏笔记(二)

编者按:她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她是一名人民教师,任教于深圳光明区凤凰学校。她是一名共产党员,植根于党的坚定信仰和伟大理想。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是她的教育理念。担任班主任期间,她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带学生比赛获奖,陪伴学生早读,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给学生写贺卡,用耐心和爱心浇灌着学生的成长。

2021年8月,她响应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光明区委教育工委的号召,代表深圳和光明远赴西藏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教工作。在西藏古拉乡,她亲身体会到了当地人生活不易及学生上学的艰辛,但也见证了那里的孩子们的乐观、独立、淳朴,见证了党和国家扎实有效的惠民政策。

她用细腻的笔触,简单的图片,随手记录的入藏援教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名曰:工作随记。现将其中一二稍作整理,易名曰“援藏笔记”,并在深圳新闻网连载分享。

她就是李梦真。

援藏笔记(二)

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后,这里的生活展示出了不便。停电、断网时有发生,给备课、上课都带来了困扰。学校虽说有发电机,但是不能全天发,晚上发到十点,等到师生做好睡前准备就停电了。而且发电机发的电只能供一楼二楼使用,四五六年级在三楼,早读和晚修的时候,实在看不见了,学生会站在一楼二楼的走廊里读书、做作业。有一次需要多媒体的音乐课上不成了,就会“因地制宜”地利用班里的地图,给学生讲一些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他们非常喜欢。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县城都不常去,个别学生到过拉萨已经非常难得,世界闻名的“世界屋脊”、“天路”、“地球第三极”,他们身在大山中其实并不太清楚。五年级的德育任务要求学生认识到灿烂的中华文化、悠久的中国历史,我想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见缝插针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周末有少数孩子家远,没办法回家,我会和留下来的孩子聊天、游戏,陪伴他们。总得来说,常规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课文背诵过关

晚自习辅导

停电时在楼道学习的孩子们

音乐课

县里在筹备教师节,每个老师都交了作品,作为多学科的教师(语文、科学、音乐、美术),我被“委以重任”,除了交硬笔书法作品,还上传了音乐弹唱和利用现有条件画的画。据说到时老师们会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县城庆祝教师节。

绘画作品

弹唱视频

有两位老师调任了,后来两位校长也调任了。老师和学生们给他们敬献哈达,目送他们驱车离开。很多学生哭了,有些老师也哭了,离开的人也面露伤感,我深感于师生、同事之间的深情厚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远离“人境”群山之间,离别似乎又有了古意。

八月十九日,我们迎来了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纪念日。全体师生们列队坐在校园里一起通过大屏幕观看在布达拉宫进行的仪式直播。来到这边后,这里的人和事给我很深的触动。停电的时间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有两本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使我对我们的国家、政党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全校师生同看西藏和平解放仪式

三包政策给学生发东西

我亲眼见证了国家扎实的的惠民政策。这边孩子上学有国家的“三包”政策,书本文具、书包校服、床单被子、牙膏牙刷、毛巾袜子,保温杯宝宝霜和沐浴露,一应俱全。古拉乡的自然条件不宜居,国家一直在创设条件让群众搬迁到更宜居的乡镇,国家会准备好房子、家具、家电和够三年烧的柴火,只要老百姓全家过去入住就可以了。来到这里,我了解到祖国的伟大与深意。它如同一个班级,总有发展快的学生和底子薄的学生,但是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基础差的地区,反而非常周到而强有力的做到了国家保障。如果不是国家,这里的公路、电话信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起来。不仅修起来,还辛勤维护并修缮由滑坡、塌方带来的故障。全面小康、全面脱贫,西藏做到了,我们这个“大班级”也做到了。来到这里,使我对我们的人民、国家、政党都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情感。

大道至简,然而知易行难。只要做到的人,不论官职大小、地位高低,都是伟大的人,因为他们能真正地造福一方。这让我真切地、鲜活地感到国家领导人的人格与情操、眼光与头脑。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和实干,就没有今天全面脱贫的实现。回想中国近代,内外交困的国情去今不远,到如今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有无数国民和共产党人的付出。我终于懂得“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强国有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简单的口号,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他们对年青一代的深切希冀。

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教。八月底,我在家长群里完成了从七月中旬开始的假期作业和假期德育任务的抽查,在最后以这句话作为结尾,交接了班主任工作,也鼓励学生们珍惜自己优渥的物质条件、舒适的学习环境,做一个人民、社会、国家有益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后有机会,我想我会跟我的学生们讲一讲我的见闻,也推荐我的学生读一读这样的书。

[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