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丽湖大讲堂​|不为繁华易匠心 葛亮新书 《瓦猫》分享会举行
2021-08-02 09:5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西丽湖大讲堂​|不为繁华易匠心 葛亮新书 《瓦猫》分享会举行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8月2日讯(记者 王志明 通讯员 曾嘉敏 曾庭浩)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一鳞一焰,是为匠传。2021年8月1日上午,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出版集团、桃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深圳市书城文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的“西丽湖大讲堂”活动第六期在桃源之光书馆开讲。

“西丽湖大讲堂”公益性文化系列活动是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定位规划,定位高端科普、高端信息交流,重点关注政策经济、科教创新、产业落地、社会民生等领域,涵盖经济、科技、健康、文化、教育等方面,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深度交流解读,共同打造符合“国际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亚洲周刊》小说奖得主、中国好书奖得主葛亮携新书 《瓦猫》做客“西丽湖大讲堂”,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赵萍受邀参与对话,携广大读者朋友共同深入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为了写作本书,葛亮老师走访了各地匠人,考察民间手艺。小说《瓦猫》原型来自西南古镇龙泉,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三个传统匠种,空间跨越三城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从江南、岭南再至西南。时间跨度则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呈现出多元的叙事风格和气象。此次以“匠人”为故事之引,葛亮寻找的仍是人的尊严、执著与信仰,时代开阖变迁之际,人的遭遇与变革,一鳞一焰,是为匠传。

《北鸢》为“匠人系列”埋下伏笔

2016年10月,葛亮老师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北鸢》出版,引起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作为《北鸢》中埋藏的命运伏笔,小说中“风筝”这一线索贯穿全书,从而引出了一位风筝艺人——龙师傅。其三世薪传,皆为一句承诺。葛亮老师写民间的情义,也由此将笔触伸衍“匠人”故事。数年后,这颗种子悄然生长、渐枝叶丰茂而成《瓦猫》。

写作源起是对祖父手稿的救护

葛亮老师说到本书的写作源起,是他参与祖父葛康俞教授的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工作。葛康俞是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于抗战期间在四川江津凭借记忆完成的专著《据几曾看》至今仍被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奉为圭臬。因为祖父受损的手稿,葛亮老师偶然接触了“古籍修复师”这个行当,并亲自体会了一本书可以被完整修复的全过程。其中每一处细节都不可预见,每一处工作都具体而微。艰辛所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却不一定能完成,而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才能攻克。这一经历感染了葛亮老师,启发他写下“匠传系列”首篇《书匠》。

葛亮老师说道,走访匠人,于不同的行业,去了解他们手艺和背后的故事。他们多半朴讷,不善言辞。或许也便是这一点“拙”,建造了和尘世喧嚣间的一线壁垒。只有谈及自己的手艺,他们会焕发光彩,因来自热爱。他们亦不甚关心,如何被这世界看待。时代淘洗后,他们感怀仍有一方天地得以留存。自己经手而成的物件,是曾过往于这世界最好的宣示。

新书分享后葛亮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当下热门的“工匠精神”与《瓦猫》中想呈现的匠人精神有何异同?”一位读者如是问。

葛亮回答说:我觉得这还是一脉相承的。现在的工匠精神可能更侧重于对技艺的打磨,但在我看来,匠人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就是因为它实际上可以连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之间又有所交接。

人们容易产生一个固有的印象,觉得这种传统的匠人精神在现实语境中在走向式微,但是当我走近这些匠人师傅,发现他们的状态要比我们想象的达观很多。而且各个工种由新变旧的过程,在我看来也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而是一种推陈出新,有不断的融通、交替和连接。

匠人精神也可以辐射到我们当下的每个人身上。在一个如此变动不居的时代,匠人精神可以让我们心里有所依持,坚定地选择一件事并专注地去做,这种精神对我们当下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对年轻一代。

分享会持续了两个小时,现场读者朋友们意犹未尽,排起了长队请葛亮老师签名留念。感慨“听了葛亮老师的《瓦猫》分享,对传统文化的匠心精神有了新的认知,是一种情感的回归”。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