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0年重磅新发现!阳台山深坑等四个“文化名人大营救”革命遗址发布
2021-07-27 11:12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时隔80年重磅新发现!阳台山深坑等四个“文化名人大营救”革命遗址发布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7月26日讯(记者 杨维易 通讯员 杨桂瑶)7月25日,龙华区奋斗者广场集中启用暨“文化名人大营救”研究成果发布、艺术党课《风雨归舟》首演活动上,龙华区重磅发布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研究成果。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部署以及市委领导同志批示要求,龙华区大浪街道党工委加强阳台山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组织了市区文物、党史专家,经过近半年的调查走访、深入研究,并经健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和指认下,发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深坑遗址、芋荷塘反“围剿”战斗遗址、鸡板坑游击队修械所及陶吓宝四区人民政府旧址等4处革命遗址。

营救文化名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精心组织的一次伟大的历史壮举。1941年底,日军侵占香港,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廖沫沙、丁聪、戈宝权、叶以群、于伶、张铁生、胡绳、夏衍等因受国民党迫害而滞留在香港的数百位文化名人受困于危难之中。在中共中央、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当时开辟了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立即行动,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开展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

1942年1月始,趁日军为解决粮食紧缺,强行驱散100万香港市民返回内地,游击队趁此机会实施营救计划,以难民身份将文化和民主人士撤离香港。营救线路主要有东线、西线和中线三条。最为重要的一条线路为中线:走陆路,先从香港岛坐船偷渡到九龙,从九龙翻过大帽山到达落马洲,然后渡过深圳河,经水围一带,最后翻越梅林坳进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驻地白石龙村。邹韬奋、茅盾、梁漱溟、廖沫沙、戈宝权、胡风、胡绳等大部分人文化人就是走的这一条线路。

1月11日清晨,第一批文化人邹韬奋等离开九龙通过日军封锁线,穿过中线这条最重要的撤离路线,1月13日安全抵达白石龙。白石龙村是文化名人在东江游击区的第一个落脚点。

随着文化人从香港一批一批地撤下来,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容易暴露,游击队领导人决定在阳台山上的深坑、蕉窝及杨美村的泥坑搭起草寮,把文化人安置到不同的草寮接待所进行隐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陆续转移到大后方。在1942年11月22日,最后一批被营救人员邹韬奋等几经辗转,安全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

历时11个月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行程2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抢救出800余人,无一人落入敌手,保护了中国的“文脉”,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深坑

深坑(张青 摄)

深坑位于阳台山和龙华古圩之间南面的一个山窝,阳台山的西北面,距龙华圩南边约10公里。1942年初,邹韬奋、茅盾、廖沫沙、丁聪、戈宝权、张铁生等50多位文化名人先后在深坑隐蔽过,邹韬奋提议将《新百姓报》改名为《东江民报》,报社设在深坑,修械所和医务所也这个时间段搬至深坑。邹韬奋、胡绳、吴全衡、黎澍等8人在此隐居近3个月,直到4月中下旬才撤离。许多文化名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将深坑喻为当时的“文化沟”。

据当年在这里领导战斗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录记载,当时在深坑搭建有四五间草寮。在这里不仅居住有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还有报社人员、医护人员、伤病员及枪械修理的工人。

文化名人大营救在广东人民抗战史上影响深远,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同时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具有深重意义。深坑草寮接待所在此次营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时隐蔽、接待、转移最安全、最著名文化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当时邹韬奋等一流文化精英实际的藏身之处。虽然现今草寮接待所遗址已被改变现状,但这时隔80年挖掘出的深坑历史事件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保住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曾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茅盾先生将其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芋荷塘

芋荷塘(陈际彬 摄)

芋荷塘位于阳台山脉南麓大阳台山顶与小阳台山顶之间的一个山谷之中,即阳台山雄鹰咀下面的山腰间,是一块平坦的水洼地。因山泉汇聚形成一大片水洼如沼泽,之中长满碧绿的山芋,故称为“芋荷塘”。抗战时期,卓氏宗祠成为抗日战争年代东江游击队集中活动之地。1942年春,国民党顽军对我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残酷“围剿”。据曾生将军回忆:顽军这次进攻的重点,选在我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因为从这一年的一月到四月,我们在这里接待大批文化界人士,比较暴露。顽军判断这里就是我们的总部和主力之所在。四月十七日拂晓,顽军一千五百余人兵分三路向阳台山纵深地带最高峰以及蕉窝村、芋荷塘进攻。我主力大队第二中队被敌人重兵包围,他们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打到午后,趁顽军火力稍歇时突围下山。这一仗我们受了损失,有一个班撤不出来,共有三十多个同志牺牲了。这一段历史,现在村民谈起,仍历历在目。

鸡板坑

鸡板坑炮楼(陈际彬 摄)

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东南部阳台山东麓山腰处,即赖屋山水库东南角山坡的客家小山村,依山势而建,村民均姓张。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时,鸡板坑村是游击队驻地之一,村中还有一座炮楼和一座张氏宗祠,张氏宗祠就是当年游击队的驻地。1941年5、6月间,王作尧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大队”在此设立兵工厂,藏枪洞就在鸡板坑村一个隐蔽的石洞里。

宝四区人民政府

宝四区人民政府(林旭荃 摄)

陶吓村处于阳台山东坡,临近冷水坑水库,属客家民系,村民主要姓氏为林姓。由于陶吓村处在阳台山东麓山谷间,位置较为隐蔽,该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41年初中共龙华区委成立,区委驻地就选在了陶吓村的一间“华侨屋”内,区委书记赵学,区委副书记杨德元。1944年1月10日,宝四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辖龙华、观澜、乌石岩、布吉等4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陶吓村华侨屋,区长曾鸿文。

此次深坑等4处革命遗址的新发现意义重大。一方面,红色革命遗址的调查和确认,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严肃的工作。经健在的东纵老战士的口述回忆及现场确认的深坑遗址,与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史实可相互印证,再现了相关历史,并具有完整的证据链,即已确凿无疑。另一方面,营救文化名人深坑等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深圳阳台山大浪片区是该历史事件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增加和丰富了深圳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在深圳下一个百年征程中,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此前,在7月9日的认证会上,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对深坑等四处革命遗址的调查工作,建议尽快开展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将其申请为市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行考古发掘,深挖、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及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等资料,并筹建“阳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接下来,大浪街道将在阳台山打造阳台山党性教育基地,持续挖掘、开发、保护红色资源,大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

[编辑:陶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