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山东青岛遭最大规模浒苔侵袭,已捞24吨!吃货们:能吃吗?专家这样说
2021-07-07 07:35
来源: 科普中国

惊呆!山东青岛遭最大规模浒苔侵袭,已捞24吨!吃货们:能吃吗?专家这样说

人工智能朗读:


科普中国2021年7月7日讯 今年山东沿海频上热搜,先是海底蝗虫,让养殖户所播下的贝类颗粒无收;前一段时间的赤潮让渔民和沿海居民都叫苦连天。

最近又有报道说,山东近海海域再次遭受浒苔侵袭,特别是青岛,已经连续15年受浒苔之害,今年遭遇最大规模浒苔侵袭。

什么是浒苔?对水产养殖业有什么影响?一起来看……

什么是浒苔?

浒苔是海洋中绿藻门、石莼目、石莼科、浒苔属的统称。

浒苔有很多种类,如肠浒苔、缘管浒苔、扁浒苔、条浒苔、浒苔、曲浒苔等,不同种类的浒苔生长的水域和温度也不一样。

浒苔,一般生长在海湾内低潮带的石砾和岩石上,在海淡水交集地和有些泥沙滩的石砾上生长特别茂盛,也有的到处漂浮在水中,好似乱发丛生,因此也被称为石发。

浒苔,对水产有什么影响?

浒苔一类的大型绿藻爆发,国内外称之为“绿潮”,把其视为和赤潮一样的海洋灾害。

那由浒苔形成的绿潮和赤潮一样吗?

相同之处在于浒苔的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强。

实验数据表明,在适宜条件下,浒苔生长和繁殖能力惊人,其日生长速率能达到15%-20%,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营养繁殖都可以。

相比于其他藻类,浒苔吸收营养盐速率、光合速率以及生长速率极其高,只要浒苔大量繁殖的地方,它们就会遮蔽阳光,让其他海洋生物无法生长。死亡的浒苔还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让鱼虾贝蟹缺氧死亡。

不同的是,大量繁殖的浒苔会形成海上“草原”,让船只无法通行!这可比形成赤潮的藻类更厉害!

绿潮爆发的原因,和赤潮发生原因也是极为相似。

专家们认为:除了受洋流和季风的影响,人类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氮磷污染物而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是绿潮爆发的重要原因。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加上地表径流带来的农田化肥、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的入海量剧增,为浒苔爆发提供了充足的外部营养条件。

浒苔,有什么利用价值?

其实,浒苔的正常产生、生长并不能看作是环境恶化的指标。

浒苔本身没有毒,对环境也没有危害,反而可以净化海水。

如果没有人类活动污染海洋,浒苔就不会过度快速生长,形成绿潮,而且在死亡后腐烂,对环境造成影响。

所以,不能一味地把浒苔当敌人,如何变废为宝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已经在利用的有几种方式:

1.制作食品和药品

制作食品——

海藻是含碘量比较高的植物,在全球约有221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海藻,约有10多种被广泛养殖,其中就包括浒苔。在很多国家,包括我国、日本、韩国,浒苔都可作为食品或食品添加剂。

此外,浒苔的营养价值很高,一些新鲜苔条晒干后就可以吃。

浙江、福建都有用浒苔做的千层饼和月饼,南方沿海的人会将洗干净的浒苔炒出来夹到米饼里吃,北方沿海居民会用浒苔做饼子、包子等。

不过,形成绿潮的浒苔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可能会散发有毒物质。能食用的浒苔一般是人工养殖或在水质清澈的水域采集的。

药用功能——

有记载浒苔可消除肿痛,广东人把浒苔作消暑解毒饮料;浒苔本身具有很好的降血脂、调节免疫力、抗氧化,甚至可以抗病毒、抗菌等多种功能,浒苔的水溶性多糖还具有抗肿瘤的功效。

2.生产牲畜、家禽饲料

收集起来的海藻可以晒干,加工成食物或动物饲料。

据专家研究,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在饲料中添加6%浒苔,可改善虾的肌肉品质;饲料里添加适量的浒苔粉,能让鸡蛋中的蛋黄胆固醇降低达20%。

3.用作燃料

用干燥的海藻作为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在农村,特别是沿海渔村,浒苔用于生产沼气,将收集起来的海藻离心压缩后放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废渣用作有机肥,废液经污水处理,这是处理浒苔海藻最理想的环保方式。

有些企业也在探索用浒苔生产的沼气发电。

4.生产有机肥

每克干浒苔大约含20㎎氮和0.2㎎磷,混合发酵会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料。

据了解青岛有家公司利用浒苔等原料,已经开发出100多种浒苔肥料,可广泛应用到蔬菜、瓜果、水稻、小麦等作物和花卉等。

如何防治浒苔的产生?

一是持续关注海洋,改善海洋水域生态环境。

从源头上杜绝海水富营养化,从根本上断绝绿潮发生的人为因素。

二是倡导健康养殖方式。

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池底,防止浒苔进入养殖时在池底腐烂产生有毒物质;培育水中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改善水质;安装底部微管增氧机,以防水质恶化及缺氧现象的发生;在进水渠道外设多道拦网,逐级进行拦截浒苔,尽量减少水产养殖的损失。

三是加快浒苔变废为宝的研究和推广。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浒苔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可利用水平,在浒苔加工生产和利用中,不断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真正变废为宝。

本文专家:刘雅丹,研究员,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