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再出征!广东调配最强力量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021-06-30 08:40
来源: 南方日报

白衣天使再出征!广东调配最强力量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人工智能朗读:

时隔270多天,广东再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硬仗。

这是国内首起由Delta变异株引发的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佛山、湛江、茂名等地市,累计报告感染个案167例,其中确诊159例,无症状8例。

面对疫情,广东的800余名白衣天使闻令而动,冲锋在前,支援集中收治患者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下称“市八医院”)在“家门口”抗疫,他们科学精准救治,竭尽全力抢救每一个生命。从治病到医心,广东医护人员始终与患者心手相牵。

目前,此次广州Delta变异株本土疫情确诊病例中,危重型、重型患者均已清零,截至6月29日18时,仍在院隔离治疗本土感染个案52例,累计达到出院标准转入出院后健康观察115例,初步预判基本实现“零死亡”目标。

闻令而动守护家园

5月21日,一通电话打来,正在去出差路上的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覃铁和立即掉头返回广州,直接奔赴市八医院——一位75岁的广州阿婆,在发热门诊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已经收入定点救治医院。

这已经是他不知道第几次临危受命了。作为国内知名的重症救治专家,他曾参与SARS、H1N1、H5N1、H7N9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救治,也参与了玉树地震、天津特大爆炸等灾难事件的救治。

2020年1月,他担任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兼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线上线下、白天黑夜,奔波于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定点医院。这一次,当警报响起,他毫不犹豫穿上防护服,再次冲锋在疫情救治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当广东本土疫情拉响警报,医务人员闻令而动,争相请战。“让我去!”“我报名!”得知选派医护人员支援市八医院时,广州各大医院的医护人员立即争相报名。“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场,我自愿参与这场生死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务部副科长郑健斌郑重写下请战书,申请到市八医院参与一线救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广东调派了最强的救治力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张忠德、管向东、隆云,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覃铁和、黎毅敏驻点市八医院,确保把最好的专家、最全的设备、最精的技术、最有效的手段用于患者救治一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三医院,省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0家部属、省属、市属高水平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呼吸病学团队共计879人进驻市八医院,极大地充实了救治力量。

不少人在去年就投入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治一线,此刻再次挺身而出,站在了守护家园的最前方。

去年的除夕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司向紧急出征驰援武汉,在汉口医院奋战50多天。这次,他再度主动请缨。凌晨收到支援的通知后,他立刻收拾好东西,第二天一早就拎着行李出发。他说:“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发生在家门口的战疫,我想尽自己所能守护好广州人民。”

省医老年医学研究所重症医学科主任王首红去年一直作为驻诊专家,在深圳的定点医院指导新冠肺炎救治。6月3日,她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3名重症医学科医生、9名护士进驻市八医院。她说,“去年是帮助别人的家园,今年是帮助我们自己的家园,是帮助自己的家人。”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德叔”刚从辽宁营口支援抗疫归来,就立即加入国家工作组医疗救治组,“我既是国家工作组的专家,也是广东医生,更是一个广州人。我们要全力以赴,守护自己的家园。”

当疫情来袭,家园一词,在他们心头,有着更沉甸甸的分量。

迎难而上科学救治

这一次,白衣战士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对手。

Delta变异株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3—4天就可能转为重症。感染者中,上有至92岁高龄老人,下有不足1岁婴儿,尤其是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转重型、危重型比例高。

这些特点,给救治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覃铁和抵达病房后的第二天,就发起了对重症病例的讨论。“不能等到患者重症再讨论,要提前介入,避免轻症变为重症。”他说,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隐蔽,要求医生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把握住患者的一线生机。每天,覃铁和都坚持去床边查看病人的细微发展变化。“到床边去看,跟不到床边看是两码事。”

老年感染者大多都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覃铁和就特别叮嘱,在为老人开展吸氧支持治疗时,氧流量要一点点逐步增加,精细调整,以免有的老人一下子承受不了。

像覃铁和一样,在救治中,医护人员们时刻注意患者的感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有的年纪较大的患者因卧床,肠道蠕动减少,排便困难。如果长期无法排便,可能引发肠道菌群移位,加重肺部炎症反应。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就每天为患者进行两次腹部按摩,效果立竿见影,有的患者不久后就能顺利排便了。

此次疫情中最高龄的92岁的患者心功能不好,“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司向每天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功能和容量等监测指标,精细计算病人每天使用的药物与液体,两三天后,患者的心功能就慢慢恢复了。

在查房时,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林琳发现有的病人没有服用中药。原来,他们因乏力撕不开中医汤药的包装。她立即叮嘱病区护士长备一把剪刀,帮患者将汤药倒出并加热好送到床边。

在此次救治中,国家工作组、省、市专家团队组成了“联合部队”,“联合作战”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

一位80多岁的重症患者不但曾经脑梗,还患有鼻咽癌和糖尿病,气管插管15天,其中9天使用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永昊和市八医院刘莹带领团队联合治疗,每天还有国家组的隆云、张忠德和省级专家黎毅敏、覃铁和等“大咖”查房。“救治天团”的保驾护航下,这个患者顺利脱机,恢复良好。

在国家工作组和省、市专家的指导下,此次应对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救治,更加强调俯卧位和预防性抗凝治疗。

“别小看一个姿势的改变,从躺在床上改成趴在床上,患者的肺部通气血流灌注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还可以减少纵膈和心脏对肺的压迫。”市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粤平说。

在救治中,医护人员更加注重实事求是,谨慎用药,一切都以实际治疗效果为标准,最大限度避免对病人造成可能的损伤。

管向东说,此次疫情救治中,治疗用药更加谨慎,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损害较小、对患者有切实帮助的药物。“盲目地凭经验给患者增加任何似乎有用的药物,反而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损害。”

与此同时,一切对患者的康复有帮助的方法,专家们都积极采用。

一个80岁的老年患者因为曾患脑梗,右侧肢体无力。来自省中医院的针灸专家就为他进行针灸,同时康复专家就让患者在床上使用器械“踩单车”、中频治疗。很快,患者的肌力就恢复了。

温情关怀爱满病房

突然遭遇疫情,住进隔离病房与家人分离,许多患者陷入焦虑。医护人员竭尽所能地为患者带来信心与希望。

在重症隔离病区,有一位60多岁的患者非常紧张,做床边B超检查都浑身发抖。作为神经科医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余健敏细心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她拉着患者的手,轻声与他谈话,不断鼓励他,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虽然戴着护目镜,穿着防护服,但是患者还是记住了余健敏的声音。此后每次听到她的声音,这位患者都特别配合。

这次疫情的感染者中,老人和孩子比较多,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身旁又没有家人照顾。医护人员用自己的温柔和细心,为他们提供周到的帮助。

有一天,重症隔离病区里一名63岁男患者病情刚稍微好转,还不会说话,在纸条上写下想喝茶的愿望。如何将茶带进隔离病房?如何保证达到院感控制的要求?患者喝茶是否会带来意外风险?

小小的要求,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省医院心外ICU二科护士王钰儒却坚持想满足患者的这个愿望。为此,覃铁和团队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探讨如何实现患者的愿望。

经过充分评估风险后,王钰儒泡好单丛茶带去医院,用医用密封瓶带进隔离病房,再倒进一次性杯子给他喝。“当病人喝完茶后,眼睛里都有光了。”王钰儒很欣慰。此后的治疗,这位患者都非常配合。

覃铁和的团队中,省医老年重症ICU护士梁秀娜有自己的工作“秘籍”。不忙的时候,她总是待在老年患者的病床前,陪病人聊聊天,跟病人说说话,推着他们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病人的心情轻松,康复的意志力会更强。”梁秀娜说。

市八医院隔离五区收治了几个小朋友,1到10岁的都有。对于离开爸爸妈妈的小朋友,医护人员们担当起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竭尽所能送上关怀和温暖,让他们不感到孤单。

有的孩子习惯睡前喝牛奶,护士就将自己的牛奶给他喝。孩子们想妈妈了,医护人员就立刻和他们的妈妈取得联系,让他跟妈妈视频聊天。

一个3岁的小男孩,跟着70多岁的爷爷一起住进医院,由于入住时间紧急,没有带任何生活用品。然而老人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不会网上购物,护士们就为他提供生活用品。

有个7岁多的小女孩独自一个人住在市八医院的隔离病房。护士们就充当起了她的临时妈妈,帮她洗澡、洗衣服、扎头发,陪她读故事书、画画,陪她聊天。

“六一儿童节快乐!”6月1日,市八医院骆燕瑜和李沛霞护士端着蛋糕和小礼品来到小朋友床旁。“谢谢阿姨!”孩子们个个开心得手舞足蹈。

“儿童节是每个小孩都憧憬和期待的节日。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小的努力,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拥有快乐的儿童节。”她们说。(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黄锦辉 余嘉敏 朱晓枫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