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先”与“后”
2021-04-20 20:28
来源: 南方+

深圳的“先”与“后”

人工智能朗读:

抢抓“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三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窗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圳继续以闯的勇气、创的锐气攻坚克难,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深化改革,改革“试验田”使命再升级。

后发有力

2020年8月,世界评级机构GaWC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20》,为全球城市进行定级。深圳从全球第55名上升为第46名,位列上海、北京和广州之后。GaWC创立于1999年,平均2-4年发布一次世界城市排名,上一次发布的时间为2018年。

近年来,深圳经济发展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一线城市,深圳依然存在差距。

根据现在的发展规划,2025年深圳GDP只有纽约的二分之一。人均GDP方面深圳与其他世界城市相比差距更大。2018年,深圳人均GDP仅为纽约七分之一,东京三分之一。

产业方面,和全球一线城市相比,一方面深圳制造业占比偏高,另一方面深圳科技创新面临“卡脖子”的瓶颈。

城市功能和辐射力上,众所周知,纽约、伦敦等国际城市都拥有享誉全球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和资源;而反观深圳,上学难、看病难仍是不少市民的困扰,也缺乏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不仅仅是“单项冠军”的角逐,更是“多项全能”的比拼。以上所罗列的种种差距、不仅仅是现阶段深圳发展的短板,更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经济总量还不够高?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依旧后发有力。

这一愿景如何实现?深圳加速“出圈”,进一步提升环深片区合作强度。深圳将加快都市圈建设,并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都市圈内各地间的协同分工、区域联动,将为深圳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提供不竭动力。

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重,科技创新遭遇“卡脖子”?深圳着力解决源头创新短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后起之秀”。

当下,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正加速建设:深圳之北,规划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将成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将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深圳之南,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是另一个正在打造的科创高地。片区集聚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项目及平台建成运营。

医院、学校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深圳力争后来居上:近五年,深圳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新增近400所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40万座;近五年,深圳累计在卫生健康领域投资超1500亿元,新增三甲医院8家,总数达18家。

文化缺乏影响力?深圳持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新时代深圳精神,深入实施“文化创新发展2020”,“新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如火热进行,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雏形已现,一座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正徐徐走来。

image.png


[编辑: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