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94人次75445小时“救”回红树林
2021-04-19 07:37
来源: 深圳晚报

7994人次75445小时“救”回红树林

人工智能朗读:

4月15日下午,“绿源”志愿者在坝光种植红树苗。本版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李晶川摄

3

“他们为深圳红树林保护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位于福田区上步南路科技大厦的中广核研究院,技术服务于大亚湾核电站及其他核电站,其中,该院环境工程中心主要负责解决核电开发过程中的“三废”(废液、废气、固体废物)问题。由于大亚湾核电站距离坝光不远,2015年12月8日,“绿源”与他们联合成立了“绿源志愿者大亚湾分部”,集中了一批高学历、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志愿者队伍,为深圳东部滨海湿地保护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在对这支生力军进行了专业培训后,“绿源志愿者大亚湾分部”于2016年正式投入坝光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中。1月,他们紧急清理浒苔;4月,他们开始种植红树;8月,他们修复围网;12月,他们清理海漂垃圾……从那以后,这支队伍的身影就一直在坝光红树林忙碌着。

2017年3月,“绿源”志愿者前往伟创力固戍园区,开展湿地保护的培训工作,向参与者介绍滨海湿地生态保护项目和红树林的基本知识、湿地修复技巧三大层面的内容。随后,伟创力约150人参与红树种植,总共种下1200株的红树。

比亚迪企业义工很快也参与到坝光滨海湿地生态保护项目中来。在“绿源”志愿者指导下,比亚迪靠近项目地的惠州工业园、坪山工业园、葵涌工业园等企业员工,纷纷以家庭、朋友、同事为结合形式自驾前往保护地,与“绿源”志愿者会合后共同开展红树林保育活动。

不仅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也参与了进来。红树围网活动得到了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肯定和支持;大鹏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也参与到围网保护与监测、发展志愿者的工作中。2016年3月12日,南方科技大学组织50多名师生来到坝光种下1200棵秋茄胚幼苗;2017年3月12日,深圳技师学院20多名志愿者也加入了进来……

“国家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红树林生态修复,迫切需要对红树林有一定了解的公众参与,深圳‘绿源’刚好充当了专业技术队伍和普通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我本人不仅参与了‘绿源’组织的多次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技术培训,还多次与‘绿源’志愿者一起到坝光进行红树林资源调查。作为民间公益组织,‘绿源’在坝光红树林生态修复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0年坚持,‘绿源’通过其庞大的会员系统和卓有成效的宣教活动,为深圳红树林保护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卿说。

如今,站在坝光海边望去,从盐灶到产头再到田寮下,绵延数公里的海岸线上,高低错落地长满了银叶树、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木榄、红海榄等红树和半红树。这是迄今为止深圳志愿者人工保育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片红树林,10年来,参与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已达7994人次,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达75445小时,种植红树逾20万株,成林面积已达90亩。

这就是“绿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动员社会力量用10年的坚持交出的答卷。

4

“海上森林”的回归,依然任重道远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现有红树林面积逾210公顷(3150亩),较10年前增加逾600亩。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MCF”)是中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长期以来始终关注深圳红树林保护工作。MCF提供的资料显示,深圳红树林的面积自1973年起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以深圳湾红树林为例,1988年是一个分水岭年份,此前因大规模的破坏导致的面积锐减在1988年以后得到遏制,此后深圳湾红树林面积逐渐增加。不过,深圳红树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光污染、噪音废气污染、人为破坏、生态入侵、病虫害都威胁着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所幸的是,深圳对红树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始终没有放松,政府、科研机构和民间为此投入的力量正在逐年增加,对待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所产生的冲突也越来越慎重。

“我们2020年6月完成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战略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现有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缺乏公众参与和社区参与机制,导致一些生态修复工程因缺乏社区支持或公众支持而面临一系列困难。对于政府尤其是把红树林作为市树的深圳而言,不仅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和培育环保社团,更应该在一些生态环保工程尤其是生态修复工程中为公众参与提供空间,包括经费、购买服务、公众参与机制等。”王文卿说。

“海上森林”的回归,任重道远。深圳红树林的兴衰,见证了城市对自然的了解、认知过程,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从“索取”到“友好”的态度转变。

[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