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圳40|擘画新发展蓝图 人才铸就深圳下个辉煌
2021-04-12 12:3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40|擘画新发展蓝图 人才铸就深圳下个辉煌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4月12日讯 (记者 田志强)40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建造业标杆;40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国人奋斗源动力;40年,从1.96亿,到2.69万亿,深圳GDP上涨12000倍......40年,深圳走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现代奇迹。

深圳市民中心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40年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史,也是深圳人才的成长史。深圳镌刻在基因中的包容创新精神,让这座城市不仅成为中国人才奋力逐梦的圣地,也让无数外籍人才将这里当作就业、创业、生活、旅游的首选地。

过去一年里,在科学技术部外国专家服务司的指导下,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外国专家局)围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开展线上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讲述40年来外国人才见证、参与以及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故事,“见圳40·外国人眼中的深圳”项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项目以线上专题为载体,搭配视频采访、音频宣传、图文报道的形式,聚焦深圳“开放、创新、务实、奋斗”的标签,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为期五个月的时间里,项目组邀约并专访了包括中国友谊奖获得者陈心颖、外国磁应用专家佐佐木俊一、全球顶尖设计专家Wolfgang Josef Egger等40位来自科技、金融、教育等多领域的外国人代表,完成视频、专访文章40余部(篇),全面、完整、生动地呈现了外国人在深圳工作及生活的面貌,通过他们对于深圳经济特区40年来发展成果的评价以及未来建议,让更多人了解到一个完整、清晰的深圳经济特区,感受深圳乃至中国的“人才魅力”与“发展潜力”。

40年 从“小城”到“世界” 外国人为深圳铺就国际底蕴

沙河西路上屹立着的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八个字,这既是深圳对人才的渴望,也是深圳向全球人才发出的诚意邀约。深圳的发展奇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以及“建设者”,这其中,就有不少的外籍人士,为深圳的国际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爱人才 圳等您来”标识

在南山,布林克斯律师事务所的Harold V.Johnson正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得益于他和同事的努力,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国际知名科技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得到了更有效的法律保护。

美国布林克斯律师事务所驻深圳办公室管理合伙人Harold V.Johnson(美国)

人才培养教育先行!在国际教育领域工作了30多年的蛇口国际学校校长Greg Smith认为,国际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把不同国家的人聚在一起,促进相互理解,深圳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发展有助于鼓励更多的外来人才来到深圳,助力深圳乃至是中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国际教育环境。

蛇口国际学校校长Greg Smith(澳大利亚)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实验室里,Horst Vogel正在研究细胞膜蛋白结构与功能及生物芯片技术,在他看来,得益深圳吸引人才的政策,这座城市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这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才能在新型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其他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Horst Vogel(瑞士)

这样的外籍人士在深圳还有很多,正是得益于这些外籍人才,深圳不仅在科技、医疗、教育、艺术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批诸如腾讯、大疆、华为等国内企业站上了国际舞台,也正是这些外籍人才,深圳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片坦途,他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深圳乃至是中国带向世界。

40年 从“顾虑”到“认可” 多项举措为外籍人才护航

“我很喜欢这里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我觉得深圳就像我在中国的家,每次回来我都很开心!”这是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与执行董事陈心颖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心声,也是她对深圳为外籍人才保驾护航所做工作的认可。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与执行董事陈心颖(新加坡)

近年来,深圳市为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型人才,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实施“鹏城英才计划”, 成立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率先设立“人才日”,成立国有全资的人才集团,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并打造便于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的专门机构——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汇聚全球顶尖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

人才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基于外籍人才生活需求,深圳持续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组建“一对一”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院士等杰出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在深圳工作的Cheol Woo Park,就对深圳的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深圳不仅有富有挑战的工作环境,还有绿树环绕、小径通幽的宜居氛围。在政府的各项举措的规划和指引之下,深圳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居住区、商业区、公园和山地之间平衡发展。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官Cheol Woo Park(韩国)

除了相应的政策保障,深圳市也在最细微末节的地方为外国人的生活提供着便利。作为一座志愿之城,“来了就做志愿者”与“来了就是深圳人”同样的深入人心。来自加纳的Francis Kwesi Hagan便是这百万“红马甲”大军中的一员,他是宝安国际青年志愿服务U站站长,在深圳工作了近17年,是名副其实的“深圳通”。他用流利的中文为市民服务,帮助外国人融入社区,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以热心传递使命,以热情回馈城市。

宝安国际青年志愿服务U站站长Francis Kwesi Hagan(加纳)

40年 从“出国”到“来华” 见证中国国际影响力变迁

如果说,40年前,国人还对海外生活有着憧憬及向往,40年后的今天,深圳乃至是中国的都市生活也在逐步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累计发放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超33.6万份,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已经超过95万人。

现年87岁高龄的佐佐木俊一就是外籍人才的代表之一,作为目前在中国合法办理就业许可年龄最大的外国专家,他在深圳生活了17年。现在的他仍旧每天8点打卡上班,与公司的年轻人一道工作,并积极地与日本磁能产业领域的相关株式会社进行联络,努力帮助引进日本先进的技术到中国,为促进两国磁能产业之间的交流做着积极的贡献。

麦格雷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前社长,现任公司副董事长佐佐木俊一(日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实验室里,人工智能湍流控制权威专家、教授Bernd R. Noack正忙着指导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实验,作为移居中国深圳的科研教授,繁荣、安全、现代化的中国都市生活成为他移居中国的重要保证。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工智能湍流控制教授(德国)

“深圳是一个年轻人的城市,如果我们努力工作,深圳会给我们想要的一切。”来自邻国印度的留学生Syam如是说。在他的家乡,人们常用的手机和电子设备大部分都是华为、中兴、一加等品牌,而这些品牌的公司总部都在广东深圳。

深圳大学留学生Syam M.S.(印度)

从耄耋之年的老人,到知命之年的教授,再到而立之年的留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人来到中国,来到深圳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都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认可,这也从侧面印证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年提升。

40年 从“荣耀”到“下个荣耀”人才擘画下一张蓝图 

40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2021年,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要节点上,改革不停步,发展不停息,是中国的选择也是深圳下一个40年的选择。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以及市场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家人)签证、永居、移民、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和相关制度。

为践行十四五规划,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打好开局之战,深圳发布《深圳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将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落实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要求,结合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加快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

未来已来,面对日益加剧的人才竞争,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4月24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即将在深圳举行。作为我国面向国际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资源,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展洽活动。

本届大会将采用“线下线上并重”,线下展览展示、对接交流为主的“双引擎”会展新模式,为全球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合作以及就业渠道。同期大会还特别开设“见圳40•外国人眼中的深圳”成果展示专区,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特别献礼为契机,集中展示40位外国人才代表的图文记录、精华视频和艺术作品等内容,加强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和服务,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特区”。

40年风华正茂,我们都在亲身参与深圳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过去的波澜壮阔,也将继续见证未来的前路可期。

[编辑:潘宝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