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不宜居”只“宜看”,没有老屋谁来看?
2020-10-19 10:0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老屋“不宜居”只“宜看”,没有老屋谁来看?

人工智能朗读:

村民跟游客一样,都想住新房子

蒋宏的满心希望化成了泡影。

这位西江苗族博物馆的保安,去年拆掉了30多年的旧屋,拿出积蓄加上借款,又凑够40多万元建了4层框架房。他原本打算出租,每年能赚30多万元。但受疫情影响,至今没人来租房投资。

“旅游兴旺抬高了整体工钱水平,如果自己创业,装修和配套还得再花100万元,拿不出这么多钱,风险也承受不起。”蒋宏无奈地说。

10多年来,有资本有经验的外地人,涌入西江“掘金”旅游市场。本地村民亦有“分一杯羹”的冲动,想要拆旧屋建新房。

“截至2018年,西江有房屋和门面出租的家庭,占整个村寨的30%左右,年租金在5万至50万元之间。”李天翼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

改造老屋时,侯艳江要拆除谷仓等功能性设施。父母却执拗地认为:“那是对苗族建筑的破坏,更是对苗族文化传统的大不敬。”

“发展就是要重塑传统,有创新也有破坏。”侯艳江心里并不服气。这个小家庭的观念冲突,更是西江苗寨发展与保护之间矛盾的缩影。

相连成片、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作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但破旧脏乱的老屋,难以满足游客的现实需求。

一些村民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利益面前,演变成跟风逐利的“拆旧建新”。尽管当地出台了细致的限制规定,但仍挡不住部分村民“拆旧建新”的冲动,甚至有人甘冒被罚款的风险。

本为鼓励保护传统建筑的利益共享机制,却陷入尴尬境地。

“过去12年,因村民住房困难、老屋破旧无法修复等原因,批准‘拆旧建新’的房屋有192栋,严格落实了管理保护规定和程序。”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西江镇)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刘安荣表示。

作为管理者,他也坦言面临的保护压力,“就拿保老寨建新村来说,新村建设没有指标,也没有启动资金。不让住房困难户改造房屋,他们意见也很大。”

对于山上家庭来说,“拆旧建新”尽管难以带来可观的收入,却反映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小时候家里穷,一大家人挤在老屋二楼,既拥挤又不便。总想哪天有钱了,建个大房子过得舒服些。”唐文锋说,没人愿意永远住老屋里,为了保护原生态,让人身居“陋室”不太公平。

侯伟也深有感触:“如果没人住,日晒雨淋三五年就坏了。但住在里面连个干净的卫生间都没有,老鼠、蜘蛛还经常光顾。”

“游客难得来探访,上个旱厕都害怕,他们嘴上说喜欢老屋,实际跟村民一样,都想住新房。”侯伟坦言。

2年多前,他家邻居重建了新房,经营起民宿。“虽然这样做3年内分不到民族文化保护经费,民宿每年只挣一两万元,但他们觉得比老屋住着舒服,还有创业的希望。”侯伟说。

“以前的老屋虽然简朴,但整体错落有致、高低有序,有内在的韵律和美感。现在建得高大、装修堂皇,有些地方却高得突兀或如同凹陷,整体失去了韵律。”唐守和遗憾地说。

同时,他并不完全反对“拆旧建新”,但要在保护老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自然更替,按照传统工艺和风貌建新房,根据现代生活需要适度改造。

“完全保留老屋也行,把山上村民搬出去,游客就能看到原生态的房子,但这未必是游客想要的。”侯伟苦笑道。

游客希望看到原生态的老屋,又不愿意住进去,但如果老屋拆没了,牺牲了原生态,景区如何吸引到游客?这种“深层纠结”是当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必将迈过的一道坎。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