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幸福标杆
2020-10-13 07:2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幸福标杆

人工智能朗读:

原标题: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幸福标杆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0月1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庄瑞玉 戴晓蓉)“旗帜迎风飘扬,总书记走进我家,爱民故事传佳话,喜看盛世年华……”

近日,记者来到龙华区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几位在值班的工作人员正唱着这首社区居民原创的“家园之歌”——《北站社区我的家》。

两年前的2018年10月24日,正在广东深圳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深入交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两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逐步形成,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民群众的民生幸福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

党建引领点燃社会治理“红色引擎”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福州市军门社区时说过的这句话,一直挂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

近年来,除了全面落实社区党建标准化各项要求,北站社区党委还创新推出社区党组织联席会,有效统筹31个驻社区单位、33个党组织,围绕“能为社区做什么”“需要社区做什么”,分别创建“资源库”“需求库”,推动资源需求高效对接,不断提升党组织服务社区、引领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北站社区在探索社区治理现代化模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力、组织战斗力、队伍凝聚力、群众号召力、社会影响力、发展保障力的不断提升。”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如此总结道。

突出党建引领,擦亮政治底色。

深圳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深化城市基层党建“标准+”模式,健全城市基层党建制度体系,制定出台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等23项制度文件,着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在深圳,统一标准的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遍布市、区和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大型商圈,构建起新型城市基层社会公共空间,有效承接和整合了各种基层治理资源,为形成共建共赢的党建共同体搭建起了支撑平台。

既让居民群众真正得实惠,又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

深圳努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为民价值。

健全街道民主协商机制,推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重要会议旁听制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健全群众诉求跟踪办理和反馈评价机制,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实施社区“民生微实事”工程,每年市、区财政给每个社区不少于200万元经费,由社区党委统筹,专门用于办好居民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惠民小项目,让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出台社区干部作风建设十项规定,教育引导社区干部端正服务态度,坚持民有求我必应……

接地气才能有朝气。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转变作风、受到教育,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强有力的提升。

党旗插到一线,干部沉到一线。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强大动员力,形成党组织号召-党员干部示范-市民群众响应的“涟漪效应”,由市民群众、经济主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构成的社会主体,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工作之中,构建形成“一核多元”的“叠圆型”抗疫经验,迸发出深圳超大型城市抗疫工作的强大组织动员力。

多元参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龙悦居,深圳最大的保障房小区,也位于龙华区北站社区,这里人口多元,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我们先从社康中心导诊做起,然后拓展到跳蚤市场、资源回收等。”在龙华区社会治理公益服务中心,龙悦居龙悦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侃侃而谈。

以党建为引领,北站社区将外来人口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儿童、青年、老年人、残疾人、退伍老兵等等,各类人群均有自己的队伍,在社区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家园感,同时,各类人群又都在服务社区、服务他人,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美好社区。

这也成为深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彩缩影。

“我们一方面加强政策创制,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引导社会组织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等方式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另一方面,推动简政放权,拓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空间,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逐步扩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深圳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社区社会组织的正能量;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互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通过枢纽型平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等级评估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运作;通过微基金,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社区社会组织几年来迅速发展,能力与水平全面提升,已经成为深圳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

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老人家在长者服务中心得到妥善照顾,有个头疼脑热在社康中心就能看好,各种活动场所、休闲设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深圳河畔的渔民村,幸福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时曾来到这里,与大家拉家常、说变化:“看到你们生活过得好,我非常高兴!希望你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近年来,渔民村深入贯彻“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要求,努力打造先行示范的“幸福村”。

“村经济持续发展,村民收入又翻了一番,村民的日子更加红火了。”40岁的村民邓国华告诉记者,“图书馆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满足了我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老人们每天唱歌、打牌、跳舞,活动丰富极了。”

渔民村人的安居乐业,是深圳民生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民生之所需,皆为奋斗目标。

健康是民生之基。深圳一系列重磅医改举措落地,为群众带来了健康“红利”。实施“三名工程”,大力建设高水平医院,“大病不出深圳”成为现实。遍布每个社区的社康中心,为基层医疗“兜底”,群众小病在家门口就可就医。2019年,深圳常住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81.45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近五年来,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新改扩建180多所公办中小学、400多所幼儿园,新增25万个学位,基本保障了全国最大规模移民城市常住人口的入学需求;同时,高起点新建5所高校,创下了高等教育版本的“深圳速度”。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深圳正在探索独具特色的都市养老新模式。截至2019年6月底,深圳全市已有养老机构46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7家,养老床位11197张,长者食堂141家,居家养老服务网点200多家。今年,深圳将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完成10家示范性长者服务中心的建设。

弱势群体的生活,也得到良好保障。目前,深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250元,在全国属最高水平;建立了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临时价格补贴机制;构建了涵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各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