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
2020-09-30 08:25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见圳客户端2020年9月30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崔霞)今年3月2日,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2020年工作要点”,围绕先行示范区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大重点,将协调推进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7个领域共43项重点改革任务。翻看深圳“十三五”成绩单,改革是闪耀其间的最大亮点。通过一年又一年制定和落实“改革任务清单”,深圳不断增创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示范,改革犹如离弦之箭,破空疾进。

发力营商环境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是要深化市场化改革,以改革的突破来赢得发展的主动。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以来,深圳坚持以营商环境改革为重点狠抓改革攻坚,加快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首选地。

以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圳发力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持续推进企业开办注销、施工许可、税费缴纳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推动水、电、气、网等服务便捷化;

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交通、水利、市政公用事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全面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打造国际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以改革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深圳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开展政务服务提升专项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网上审批全覆盖;

……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深圳全力以赴,把营商环境优化行动确定为深圳“十大行动”之首,列入“九大战略任务”之一,更定为“一号改革工程”,用一系列直指痛点堵点的改革行动,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40.6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截至目前,各类人才总量已达到54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接近200万名;这两年,深圳连续在全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位居第一……

聚焦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示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深圳改革进入了全新阶段。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用足用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和经济特区立法权,以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激发活力,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效应”,是深圳新时期面临的改革新任务。

聚焦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深圳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综合试验、先行示范,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策划战役战略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正梳理形成第一批综合授权改革清单、行政法规调整清单、先行先试政策清单、重大项目实施清单,努力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国际合作办学、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外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一批先行先试政策。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海模式”、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光明科学城建设机制改革、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改革……在2020年深圳“改革任务清单”上,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改革将继续深化,牵引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圳要率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必须持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切实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年间,深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组建基层医疗集团,罗湖医联体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

5年间,深圳率先推进被称为“二次房改”的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制定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三大配套政策,启动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着力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深圳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也“催生”了包括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机制等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项目,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社会资本参与社会民生领域建设改革、推进教育先行示范改革、推进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停车场智慧管理模式改革……这些“老百姓身边的改革”,将形成更多“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的改革成果。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