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从“短期救助”到“中长期”恢复的财政政策选择
2020-08-11 16:12
来源: 深思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从“短期救助”到“中长期”恢复的财政政策选择

人工智能朗读:

新冠肺炎对于今年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国家都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大规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基本取向,都是为了对经济体系和社会状态形成“保护垫”。德国和日本的国家财政救助计划规模已经是本国GDP的20%,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则超过10%,美国大概为10%左右。

在各个国家直接给家庭和个人“发钱”的行为受到关注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国家刺激政策当中这些钱的用法——使用介于财政和金融之间的政策工具,如定向贷款、政府担保、财政贴息、SPV等。政策的资金使用是有天花板的,所以还是要放大财政救助资金的政策效果,想方设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使用金融的货币手段达成目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所有这些政策都是基于疫情的基本定性,这个定性是巨型的自然灾害,所受的冲击影响是短期的。所以政策的目的是要营造出“保护垫”和“缓冲区”,这是基本目的。短期和大力度、大规模之间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因为是短期,才可能这么大力度、才可能这么大规模。

中国目前仍然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波”当中。虽然现在这个“冲击波”还在全球多点发生,但是现在全国已进入常态化防控的阶段,所以总体形势向好。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冲击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未来是恢复的阶段,现在要关注的是恢复的时间强度的问题。

从财政角度来讲,疫情的发展对于财政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一季度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下降得很快,而且在财政收入当中占绝对支柱性作用的税收收入也处于下降状态。与财政收入下降对应的是,自疫情发生以来的财政支出非常高。为了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和老百姓生活影响也相应的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政策都可以量化为财政支出。

对于下一步的财政政策,政治局会议上提到要努力的三个方向,包括赤字率提高,增加地方专项债,以及发行特别的抗疫国债。围绕这样的政策,出台的新的救助政策,一方面要关注普惠性,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

第一,目前来看,需求在短期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要高于前两年。外需的萎缩对就业、企业,乃至对经济增长都有影响。所以,供给和需求两端都要发力,特别要注意需求端。

第二,救助一方面是要有普惠性,另一方面要有重点,如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行业、企业、困难群体。现在欧美国家还处于遏制的阶段,所以政策出台的目标主要是保护经济体系、保护社会,然后在疫后能够尽快恢复;而我国的疫情防控已进入第二阶段,所以政策目标现在以中长期恢复为主。恢复期和保护期所要求的政策内涵、政策力度、政策着眼点都有很多差异。同时,各个国家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有些国家的企业受到冲击以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一些方式承诺收购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给其提供资金,保证其资金链不断裂。我国虽然也需要类似举措,但是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经济,而且国有经济居于相对核心的上游位置,所以我们的经济锚定作用比有些国家要更强。

在政策留有余地方面,未来可能需要较长经济恢复期,政策不宜过快“把子弹打完”,还要根据后面情况做出宏观上的决策和判断。这种情况下,既要有短期的刺激政策、救助政策,也要加快推进改革方面的举措,释放内省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潜力。

我国在当前状态下,更要想到一些既能够使我们渡过难关,又不为后期增长带来过多负担和后遗症的政策,这是在出台政策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珍惜政策空间的必要因素。

[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