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村扶贫中“淬火”——一位深圳派驻连平扶贫干部的心路历程
2020-07-09 20:44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在驻村扶贫中“淬火”——一位深圳派驻连平扶贫干部的心路历程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7月9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王志明)“李红华对这个村有感情,沉得下心做事,又善于在工作上创新,给出了很多好办法,他是个讲实干又能吃苦的人!”在三年多的扶贫过程中,深圳南山派驻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东南村任职第一书记的李红华作风扎实,业务熟悉,善于创新,已经如鱼得水,和他接触过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2017年10月,经深圳市沙河街道办党组织甄选,李红华被委派到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东南村任职第一书记。经过几年的扶贫,李红华已经得到淬火与升华。可是,回忆起当初的心路历程,李红华坦诚自己心里承受过煎熬、经历过风雨。 

出征——痛苦与迷惘

从军队转业后,李红华的工作岗位变动了几次,从社会事务科负责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不胜其烦,再到几年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压力山大”,最后到武装部任专职干事,终于进入可以“朝九晚六”准点上下班的状态。

李红华向媒体介绍南山对口帮扶经验与成绩

有一天,街道书记找到李红华说:“半年多了,你找我签文件这是第三次吧,现在街道新成立了城建办,他们那工作紧张,你要不兼一部分工作?驻村扶贫工作也缺人,要不你去吧?”二选一的结果,李红做了“痛苦”的抉择——到广阔的农村去。

不知不觉,驻村已到第三个年头。回忆起刚到东南村的时候,李红华的感觉是“茅檐低小,四处青青草”,泥砖瓦房中的狭窄巷子,比旧改前的深圳城中村“握手楼”都难挤过去。

原本在充满蓬勃朝气的深圳大都市里生活工作,突然来到农村,李红华心里一开始有很强的落差感,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过来。然而到和村“两委”班子碰面,看到大爷大妈们脸上风霜雕刻的褶痕,李红华迷惘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引领是做好帮扶的首要前提,骨感的现实让我如何面对?

动力——先解决吃饭问题

青葱岁月踏入军营,在部队成长提干。作为军转干部的李红华,自然懂得把驻地当作故乡的含义。2018年7月26日,省委领导在调查扶贫大数据平台时抽中了东南村,问李红华的生活和工作近况。李红华汇报说:“现在吃住在村,自然关心这里的油盐柴米,我从经济特区来,抓经济谋发展,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再难都有解决的办法,但是要激发当地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这个挑战难度更大!”

鹰嘴蜜桃已成为东南村的特色农产品

自打进村开始,李红华放下特区干部的矜持,和村干部群众敞开心扉、促膝谈心。踩在田间地头,卷着裤管向村民讨教;不分白昼入户走访,访贫问需,踏雪留痕。

可是,不能单打独斗,否则将一事无成。李红华开始让村干部们动起来,多“活动筋骨”,让村两委上下班制度化,才能真正为民办事。这个空口说白话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有吸引大家参与的动力。于是,李红华从村部入手,每月筹资3000元设立了村委食堂,让村干部找到以村为家的归属感。

通过不断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村级事务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规范党组织生活,做到“三会一课”、“党课”常态化;组织村委负责人参加各种培训,开展“头雁”工程;实施“育苗计划”,号召外出青年回乡发展,为下一届“两委”班子培养后备人才;筹集41.1万元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增添了现代化办公设施;修缮图书阅览室,募捐图书1.1万余册。如今,东南村和该村的60户贫困户 (共219人 )已全部实现脱贫。

愤怒——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从一个军营出身的“大老粗”,到精简持家的第一书记,扶贫一路的考验和磨砺让李红华更加清楚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也收获了更多的成长。

驻村没多久,当地一企业老板主动联系李红华,为他接风洗尘。吃完饭后,李红华突然警醒,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对你好”。东南村200多万元的“631”扶贫资金需要找到适合的发展项目,前期考察洽谈了近一年,却一直悬而未决。李红华认真计算过,按照之前的方案,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哪还有回报去帮助村民!果然,活动即将结束时,这位老板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进行项目合作的意图。李红华愤怒道:我们做扶贫工作,解决的不是领导需要什么,而是老百姓需要什么!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贫困的根源却各有不一。通过多次走访调查,李红华发现东南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人员达80%,进一步分析有劳力的家庭占其中的88%。针对这一情况,李红华决定采取“三步走”的方法开展脱贫帮扶。一是“授渔”,仅2018年就组织8批村民共351人参与岗前培训和农技培训,大范围实施就业扶贫,同时组织协调53人在珠三角或周边城市就近务工增加家庭收入。第二是用好“631”产业发展资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组织39户贫困户投资87.05万元加入连平县光大种植专业合作社,该项目扶贫效果明显。弱劳力户的产业项目以不额外增加负担为出发点,组织15户投入近55万元建造人均1kw的屋顶光伏发电站。两个项目投资回报额均达10%,实施以来为贫困户增收40余万元。第三步是实施点对点帮扶,帮助无劳力11户贫困户共24人纳入兜底保障对象,为14户贫困户发放新电视机,协助特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特困户,筹资开展助学,防止村民因学返贫。

驻村以来,本着老百姓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初心,投入47.64万元安装路灯,解决了全村道路亮化问题;投入16.5万元在下半村水源地筑起拦水坝,改造上半村饮用供水管道,保障了村民枯水期的饮水供应;投入42.6万元整修全村主灌渠设施,解决村民生产灌溉引水难的问题;投入18.87万元整治村内卫生脏乱差现象,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投入115万元修建环山道路解放山林地,方便村民进山发展生产;投入18.48万元,修建东南村小学校舍楼顶防漏隔热层,协调深圳樊登读书会改造该校图书角功能室、国学墙和小小植物园,改善学校教学环境,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贫困户收益、实施村道硬底化、解决雨污分流、建设村文化广场,综合整治丰火、上田心几个经济社人居环境等。还计划在2020年度投入220万元建设一条贯穿全村、长达2.3公里的“教育路”。

如今的东南村已经从量变走向了质变……

经验——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

2019年6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袭击连平大地,105国道(东南村段)多处被洪水冲毁,施工维修期间车辆单向放行,这条学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存在着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当时恰逢李红华妻子分娩,女儿刚呱呱坠地,他没法给予她们更多的照顾。妻子一出院,李红华就马上返回到扶贫一线。想起儿子上学,家长们需要轮流到学校执勤做“家警”。借鉴特区好的经验做法,为保障学生安全过马路,李红华向村里倡议成立村级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党员先锋岗。仅仅5个月时间,全村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就达到1800多人,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村民素质也得到提高,乡风文明更加凸显。

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深圳有“四点半课堂,是为了让不能及时下班的家长安心工作而设立的社区学校。为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李红华借鉴深圳经验,为贫困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开设了“五点半小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辅导他们的学习。两年多来,受辅导的孩子们性格更加开朗自信了,学习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扶效果明显。“五点半小课堂项目也得到了来村调研的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了营造勤学上进的氛围,李红华每年四处奔走,请领导出面、进企业游说、找朋友求助,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几年来,共筹集助学资金50.9万余元,为村中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鼓励他们靠知识脱贫,飞出大山。

忐忑——建立长效机制时不我待

有一天,一位村民对李红华说:“李队,你就一直留在我们这里做书记不要回去了!”李红华再度陷入沉思,内心思忖必须尽早布局,留下一支“撤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三年一晃而过,扶贫工作即将收官,李红华内心有点忐忑。如何想方设法壮大村级集体产业,建立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让东南村全体村民阔步奔康,已时不我待!

为进一步带动东南村的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扶贫组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建立了110亩的鹰嘴蜜桃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期间,项目的收益80%将用于贫困户脱贫增收,2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并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实现稳定脱贫。

2020年,扶贫组又以村集体名义投入100万元,与连平县光大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鹰嘴蜜桃集散、分拣和运输中心,促进当地鹰嘴蜜桃种植和销售规范化,提升产品品质,助力做强鹰嘴蜜桃这一品牌。

为将东南村的生产端与深圳消费终端紧密衔接,建立消费扶贫常态化机制,李红华努力协调天虹商场进行产销对接,进驻天虹商场的鹰嘴蜜桃214项指标检测全部过关。今年沙河街道各社区又与东南村签订了消费扶贫协议书,13个社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向辖区企业、居民和大型商超等各类销售平台推介鹰嘴蜜桃,解决这一优质农产品到深圳一线市场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共同努力,东南村和深圳的产消两端实现了有效衔接,保障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如今的东南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帮扶、贫困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都凝聚着李红华和扶贫工作者们的心血和汗水。“自己也是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得到了淬火吧!”李红华如是说。

[编辑:曹文丽]